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西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高度重视,对八桂山水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广西视察,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求广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决扛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不断厚植“金不换”生态优势,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9月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印发《美丽广西建设实施方案》,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美丽广西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准确把握美丽广西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
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PM2.5控制为主线,以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为主战场,狠抓春季、秋冬季重点时段,强化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和秸秆禁烧管控,加强联防联控和污染物协同治理,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坚持“三水统筹”,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持续推进西江、漓江等重点流域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强化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置。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一湾一策”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强港口船舶、海洋垃圾和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推动农用地安全利用。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坚持系统施策,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坚持以生态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加大湿地和草原保护修复力度,加强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科学实施漓江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强化自然保护地和重要湿地监管,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国家植物园、自然公园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和社会关注度高的野生动植物,强化全链条防控和系统治理,加强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风险管控,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强化“一废一库一品一重”和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领域的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完善环境应急体制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部门协同的环境应急责任体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区域跨部门环境联防联控应急联动机制,加大对平陆运河、北部湾等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执法力度,加强与湘粤滇黔等省的危险废物跨区域非法转移联防联控。强化气候监测预测和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评估,持续提升农业、健康和公共卫生、旅游等领域的气候韧性,健全城市气候风险联防联控管理体系,提升重点区域对极端天气的气候适应能力。严格核与辐射监督管理,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广西样板。围绕“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以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牵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大都市、绿色转型现代制造城、沿江生态大港口城市、蓝色海湾城市群、最美边关城市。积极开展美丽系列创新示范,加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持续打造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柳州柳江、北海银滩等一批优秀典范。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力打造美丽乡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依托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等,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文章,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加强农文旅体康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持续举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加快建设中国(广西)—东盟生态环境科技联合研究院、中国—东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合作中心等项目,提高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形成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要制定修订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出台平陆运河保护与管理条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完善公益诉讼工作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美丽广西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从山顶到海洋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广西北部湾生态质量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巩固提升陆域生态系统、海洋蓝碳和农业碳汇能力,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
原文链接:http://sthjt.gxzf.gov.cn/zwxx/gzdt/t1908737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2024-12-25]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