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的“武汉样板”
目前武汉市已建设 13 家绿色企业、374 所绿色学校、217 个绿色社区、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10 余所, 实现全市八类环保企业对公众开放线上线下全覆盖。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格林美武汉分公司时强调:“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希望企业再接再厉。”格林美公司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把循环产业这篇大文章写好,从循环走向减碳,打造世界绿色低碳发展领袖级企业,为武汉市“无废城市”和企业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做出了示范引领。2017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为做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22 年 11 月 5 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为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走进湿地提供了根本遵循。
打造“绿水青山志愿红”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组织志愿者走进武汉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桐湖基地
根据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和省生态环境厅五年行动方案及“美丽中国全民行动武汉版”实施方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行动,提出到2025年前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体验场馆的总体目标。目前武汉市已建设13家绿色企业、374所绿色学校、217个绿色社区、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0余所,实现全市八类环保企业对公众开放线上线下全覆盖。未来,武汉市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将坚持创新思维,从构建体系、发掘特色、 智能互联、整合资源等方面着手,“逐‘绿’前行、 厚植绿色底蕴”,充分谋划和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让更多的城市“绿标”,成为更多武汉人见天地、见生命、见成长的生态“打卡地”,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武汉样板”: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的重要平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重要载体,展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成果,实施生态环保全民行动的重要纽带。
目前武汉市已建设13家绿色企业、374所绿色学校、217个绿色社区、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0余所,实现全市八类环保企业对公众开放线上线下全覆盖。未来,武汉市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将坚持创新思维,从构建体系、发掘特色、智能互联、整合资源等方面着手,“逐‘绿’前行、厚植绿色底蕴”,充分谋划和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让更多的城市“绿标”,成为更多武汉人见天地、见生命、见成长的生态“打卡地”,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武汉样板”: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的重要平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重要载体,展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成果,实施生态环保全民行动的重要纽带。
建立三大机制,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体系“新路径”
目标:推动市区政府两级主导,企业、学校、院所、公园、社区、乡村协同共建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体系,建立政策引导、协同管理、考评奖励三大机制。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结合全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实际,探索制定武汉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标准、认定和管理办法、创建评分标准、建设与运行规范等政策标准,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工作。
建立协同统筹机制。依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武汉版五年行动计划、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规划和“无废城市”建设规划等,推动创建体系的构建,将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纳入美丽武汉建设重点工作内容,坚持精心谋划,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到全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统筹到生态环境年度工作要点中,统筹到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把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办成“普及环保知识的课堂、培养生态文明的沃土、吸引公众参与的家园”。
建立考评奖励机制。充分利用武汉市创建生态示范市(区)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省、市对各区的奖励资金中 10% 予以保障,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纳入绩效目标管理,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整合三大资源,不断赋予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新内涵”
目标:整合生态文明创建、公众环境教育、环保设施开放三大资源优势,拓展一条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绿色版图线路,拓展一条环保设施绿色版图线路,让生态环保理念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整合生态文明创建资源。以全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为加快武汉市各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步伐,激活创建细胞作用。开展“文明系列四城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复核、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结合“生态系列四级联创”(生态市、生态区、生态乡镇、生态村),深入推进“绿色系列四大创建”(节约型机关、低碳近零碳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高效有序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内涵。
整合公众环境教育资源。以全市现有的环境教育品牌为突破口,做好点多、面广、线长的公众环境教育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环境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连续开展十九届的武汉市青少年生态环境实践活动及《身边的环境》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系列教材,通过组织国际生态学校、环境小记者、自然笔记、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大赛等生态环境教育项目,以广大青少年为重点人群开展各种各样的环境人文教育,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环境教育资源优势,普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让生态环保理念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整合环保设施开放资源。进一步摸清全市环保设施资源家底,在已有的8类16家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其中10家被列入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小程序,10家环保设施上线VR全景参观平台)的基础上,采用“诊断+改造”模式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的提档升级。指导企业自主改造,完善宣传内容,升级宣传方式,挖掘宣传内涵,提升一批如格林美循环产业园、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等规模大、实力强、特色优的优秀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通过优化企业内原有的各类场馆,整合宣传资源,讲好企业绿色发展、低碳环保故事;改造一批如武汉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汉口北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通过产业规划、部门主动服务指导等方式,将生态环境宣传科普通道或展馆纳入企业建设规划,将“开放式绿色工厂”建设成“绿色环保科普基地”;发展一批石化、钢铁、电力、建材和化工废物处置等领域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扩大向公众开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做好做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科普、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文章。通过提升、改造、发展“三位一体”模式,不断壮大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矩阵。
凸显三大亮点,打造公众参与基地建设“新绿标”
目标:整合武汉市内现有的各类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通过推动原有特色三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的“迭代升级”,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场景,在1个武汉市生态环境教育公众开放示范基地、6个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7个武汉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一批“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网红打卡基地,拓展一条生态修复绿色版图线路、一条城市公园绿色版图线路、一条高校展馆绿色版图线路,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更宽、更广、更实。
凸显“绿水青山志愿红”亮点。在原有武汉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与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组建一支面向各基地的科普讲解员队伍;进一步强大志愿服务组织的力量,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化与专业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环保志愿服务培训,让各地生态文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平台成为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场所,将其打造为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阵地,做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在哪里,志愿者就发展到哪里;进一步扩大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实现资源统筹、项目策划、研学交流、宣传展示等多位一体的平台建设模式,引导和培育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各团队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涵养生态志愿文化,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做伟大时代的故事讲述者。
凸显“关爱自然,保护山川河流”亮点。结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关爱自然,保护山川河流”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广泛展现武汉市“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成果。重点推广三个成果,推广美丽河湖成果,联合市水务局持续开展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评选出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休闲价值的河湖,逐步打造美丽河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突出河湖保护示范引领作用,展示美丽河湖建设成果;推广林业碳汇发展成果,依托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和低碳示范工程,将武汉市现有的碳汇林打造为碳汇林展示基地,开展林业碳汇宣传,广泛吸引企业、群体、个人参与碳汇造林,充分利用好碳汇林展示基地,在汉马等大型活动中积极推进碳中和,抵消活动的碳排放,实现活动的碳平衡;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结合在自然保护地和重要河流湖泊等优先保护区域进行的生物多样性调查,逐步建立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体系,充分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途径,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热情。
凸显“武汉生态环保高校行”亮点。加强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等研究探索。探索共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新模式,与湖北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工商学院等高校联合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平台优势。搭建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的新平台,推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融入高校教育中,纳入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体系,将生态文明作为教育活动重要内容,组织大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走进厂矿企业、乡村社区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培养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能力。拓展高校绿色联盟新版图,指导武汉市各高校环境资源生态学院和成立生态环保志愿者组织的校团委组建武汉高校绿色联盟,鼓励高校学生深入中小学和社区开展环保宣讲活动,以全市生态文明大讲堂走进高校为平台,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特色,通过院士讲坛、专家论坛为广大高校师生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生态环保意识;通过环保科普“微课堂”“微讲解”等计划,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生态环保科普知识服务。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及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更好地发挥高校公益环保类学生组织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三大支撑,全力推进基地发展数字化“新模式”
目标:打造以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作为技术支撑的武汉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数字治理体系,建设数字生态文明涵养山水生态之美。
强化科普展馆数字化支撑。创新政务公开与科普宣传工作方式。以信息化推动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必由之路。结合数字化理念和当前技术发展趋势,聚焦智能化升级和科普功能需求侧导向,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智慧化升级建设,结合生物多样性调研工作开发“探秘藏龙岛”网站互动程序,着力打造“一张网、一平台”的智慧化基地场馆。优化“前端”服务,形成服务智能化“一张网”,打通公众体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环境教育数字化支撑。利用智慧化手段,将现有的宣传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升级。通过自建的“视汇通”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环境教育科普讲座,利用H5技术开发出电子杂志、电子长图、电子图谱等形式多样、表达丰富的科普宣传产品,力争实现电子海报宣传数字化、环境科普数字化。例如,将《武汉市城市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成果转化成科普宣传展示片在基地内展示播放,开展水生生物标本展,通过科普宣传、实物展览和图册讲解等多元化的形式,展示武汉市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
强化公众参与数字化支撑。在已有的“武小环”志愿服务小程序、“武碳江湖”“数字江豚”等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打造“武小环绿游武汉”线上平台,收录全市多个生态教育基地的信息,提供找一找、随手约、云游览、星级评等功能。通过小程序,公众可以了解全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的相关信息,打造武汉市内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精品“半日游”“一日游”项目,小程序上的预约功能,方便公众线下前往参观学习,同时整合公众环保设施VR 全景参观平台,让公众实现足不出户线上参观。探索展示讲解“云上游”、教育活动“线上学”的模式,在传统人工讲解、导览的基础上,搭建语音讲解服务平台,让参观者拥有“贴身讲解员”,同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将教育活动内容实时传播到互联网,扩大影响力。
挖掘三大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新名片”
目标:通过打造“一馆两轴三片九线”低碳体验集群,鼓励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新建一批体验馆,串联武汉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板块,彰显“双碳”目标特色、开放体验特色、滨水湿地特色,擦亮武汉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三张名片。
擦亮节能降碳名片:打造“一馆两轴三片九线”低碳体验集群
2023年8月2日下午,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副省长盛阅春,武汉市市长程用文在调研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建设。王忠林强调要高水平做好“碳文章”,促进绿色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打造“双碳”宣传的重要平台窗口,持续对外发声,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发挥辐射集聚效应。
武汉“双碳”多功能展示厅(艺术馆)。该馆将围绕“数字赋能”和“节能降碳”两大赛道,以“双碳”文化为特色,集“双碳”科技普及、学术交流、艺术展示于一体,在中碳登大厦打造总投资200万-300万元、建设面积近800平方米的武汉“双碳”多功能展示厅,探索在办公场所建设生态 文明教育场馆的新模式。该展示厅聚焦“双碳”领域,面向政、产、学、研、资、金、服、用等各类主体开放,主要为各行各业“双碳”建设成就提供展示平台,为“双碳”技术、产品、成果和案例发布提供推广平台,为有关“双碳”主题的宣传讲座与沙龙提供活动平台。
“两轴三片九线”低碳体验集群。“两轴”为东西山系绿道、长江主轴绿道,共长208公里;“三片”为环汉口片、环武昌片、环汉阳片,共长216公里;“九线”为新城区绿道,包括黄陂木兰休闲线、新洲红色问津线、东西湖沃野平川线、蔡甸湿地花田线、江夏野趣线、东湖高新智慧活力线、武昌生态文化长廊线、汉马赛道线、光谷生态廊道线。通过“两轴三片九线”为空间结构的穿城低碳绿道,让武汉三镇绿道实现互联互通,打造低碳体验集群,让公众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普及传播绿色生态理念,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引导社会公众实现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践行简约、适度、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方式,有效降碳减排,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擦亮绿色示范名片:建设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矩阵
打造“跟着垃圾去旅行”精品体验线路。指导武汉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在二期扩(改)建项目中建设绿色科普基地,该基地总投资600万元、展区面积800平方米,科普基地主要展示垃圾分类、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内容。
优化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该宣教基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通过升级“生态千子山、保护地球家园、科技助力环保、畅游生态之旅、绿色家园从我做起”五个科普宣传方式,有效消除“邻避效应”。让公众跟着垃圾去旅行,彰显绿色为底、节能增效的鲜明底色。
打造“一滴水的神奇变身”特色体验线路。以机场河流域的华中首座全地下花园式大型净化水厂——武汉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为平台,让市民了解经过9道工序流程,通过国际先进MBR膜处理工艺,污水“变身”为能浇花养鱼的净水,24小时不停运转的“城市血管”背后的秘密。以大东湖流域北湖污水处理厂治水科技馆为平台,通过沉浸式屏幕、3D数字影院、交互展示装置等大型多媒体设备,让参观人员身临其境,深度了解污水治理的全过程和技术手段、武汉污水治理行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以巡司河流域巡司河污水处理厂为平台,让市民参观厂区内的景观池、科普馆及各类园林小品,同时利用工艺自身特色同步实现除臭和景观改造,打造公园式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
擦亮山水湿地+乡村振兴名片:串联武汉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板块
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各区共建的创新模式,在武汉市东西南北线因地制宜建设“小微”基地,串联武汉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斑块,形成极具武汉特色的生态文化价值体系。
武汉东——涨渡湖涨渡半岛水上森林。坚持生态优先,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涨渡湖”;加强对湿地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展示,建设“鱼游水底凉,鸟语林间静”的生物多样性观察体验平台,讲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坚持保护第一,努力打造“红色人文涨渡湖”,保护好涨渡湖的文化生态,充分挖掘涨渡湖地区红色基因、文化底蕴,讲好涨渡湖历史人文故事,同时结合长江禁捕,讲好涨渡湖退渔还湖变身鸟类天堂的环境保护故事。坚持体验至上,努力打造“蓝色休闲涨渡湖”,以“天蓝水清”的涨渡湖美景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涨渡湖旅游服务中心,配套服务设施、加强日常管理,搞好特色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模式,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坚持强化功能,努力打造“金色科普涨渡湖”,依托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涨渡湖基地,充分发挥湿地科普、研究、展示作用,进一步丰富原基地内鱼类动物标本,做好水生动物科普文章,同时凸显涨渡湖特色人文风俗,注重唤醒渔场周围“沉睡资源”,提升涨渡湖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展示功能。
武汉北——黄陂李文三村红绿融合铁军示范基地。以李文三村绿色生态优势融合姚家山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优势,凸显新四军革命铁军和生态环保铁军的文化传承,打造黄陂李文三村红绿融合铁军示范基地。依托李文三村优质自然禀赋,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开发生态旅游路线,设计深层次、体验式、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参观线路,重点展示当地的油茶、太空莲、黄桃等特色农业项目,不断释放提升其生态价值,激发发展活力,提振乡村生态经济。盘活乡村资源,结合自然景观和特色农业项目,组织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如环保科普讲座、生态研学、自然笔记等活动。融合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红色文化,着力创新创优,以“党建红”引领“发展绿”,以“发展绿”更促“党建红”,“红绿”双引擎助推李文三村乡村振兴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打造建设武汉本土的“余村”样板,为村民留住“生态乡愁”。
武汉西——桐湖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呈现“一带、三区、多点”的特征,即打造绿色生活体验区、绿色生产体验区、自然生态体验区,设立环境解说点、自然营地、乡村植物园、生态农场、培训基地、文化展馆等多个环境教育设施和基地,开展湿地鸟类观测、长江支流水文观测,融合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综合治理、水利知识科普等内容,为公众教育、科研转化提供实训基地。同时依托桐湖当地生态优势,立足区域名山、秀水、人文等资源,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建设7个山水驿站,围绕桐湖特色湿地优质资源,有效串联太白湖、香炉塔、护江亭、撷珠亭、龙门桥等十余处文旅景点。构建以桐树、桐花、桐实、桐油为主体的“四桐”文化,深入挖掘桐湖地区历史文化原始资料,搜集旧渔具,生动讲述桐湖退渔还湖的故事,建设“四桐”标本展示区,培育“四桐”生态文化新品牌。通过打造奓山至香炉山“公民十条”宣传十里长街,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积极开展绿色创建行动,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武汉南——灵山生态修复补偿及碳汇林展示区。依托生态修复特色,建设武汉版的“稻城亚丁”江夏灵山。深耕灵山历史人文与矿坑文化,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植被与矿山资源,以“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为设计主线,在灵山三期打造以“生态修复、绿色经济”为主题的灵山生态修复补偿及碳汇林展示区,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灵山故事。对灵山矿区生态复绿过程、历史文化、典型事迹进行深入的素材挖掘。通过灵山矿区生态修复“矿山的蝶变”、汉版“稻城亚丁”“矿”世情缘等主题,宣传推广特色宣教基地,打造基地品牌。以“提升森林碳汇增量,探索森林碳汇价值实现路径”为设计主线,打造“碳汇林”展示区,讲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重效益共赢的碳汇林故事。使灵山成为展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观摩示范点,成为人民群众感悟“蓝天、碧水、净土”带来幸福感、获得感的网红打卡点。
今后5年是美丽武汉建设的重要时期,武汉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资源优势,修绿扩绿、减污降碳、走村入社、擦亮品牌。围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围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围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文 / 张作波 汪 璞 闫成义 王彬彬 刘婷婷 胡阿龙
(作者单位: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原文链接:https://sthjt.nmg.gov.cn/zjhb/xcjy_8153/hjjy/202311/t20231122_24145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2024-12-25]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