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时评

黄其龙:且在这里吧 | “大地文心”采风作品

发布时间:2024-06-21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据说,它的血是蓝色的。

  而我好像见过它,在混沌初开的梦里,在不自觉的一次想象里。突然的,迟疑的,静默的,恍惚的,我一定见过它。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就是你没有见过某一种生物,突然有一天遇上了,你总是恍然好像在哪里见过,后来你就不再恍惚,坚信自己一定见过它。

  遇见中华鲎,我处在紧张的恍惚里。

  我将这种恍惚归结为,亿万年前的那次睁眼,遗传到我们身上形成的猜测和想象。中华鲎第一次见到我,也一定迟疑“好像在哪里见过”。我们身体里的许多基因同宗同源,后来发生了突变,我们走向不同的面貌,但这不妨碍我们之间的识别和认亲。

  

  中华鲎,肢口纲鲎科鲎属节肢动物,躯体分为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黑褐色。它像一柄团扇,扇面大而厚,扇柄细且长,给人一种温文尔雅之感。这种暖水性近海节肢动物,一般生活在水深40米到潮间带之间的沙质海底,喜食蠕虫、薄壳小贝类、海豆芽、动物尸体及有机碎屑。冬季由浅海游向深水区越冬,四五月又向浅海游动进行生殖洄游。

  烈日灼灼,它裸露着背趴在滩涂上,接受阳光的照射,长而尖的尾巴形同一把利剑,拖在身后。我们到来之前,它独享滩涂温床,身后是它行动时留下的轨迹,弯弯曲曲的,像一辆敞篷汽车驶过沙漠的轨迹。我们到达栈道,它抖了一下身体,一团泥巴雾一样地在水里散开,漫在它周围,我们只能朦朦胧胧地看它。我们惊叹,喧闹,为见到它的真容而兴奋,伸出手向它招呼,拿出手机对准它拍照。而它并不像明星那样,乐意接受闪光灯,这会儿它羞怯地连续抖动身体,把自己往滩涂里埋,为自己扯来一张遮羞布。它的眼睛长在背上,它是看见了我们的,于是将一半的躯体埋进滩涂里,顶着浅层滩涂往栈道的荫庇里游的,那样子看起来像逃。到了它认为安全的地带——栈道荫庇的最深处,扭动身体,把自己埋得更深了,浑然不动。

  逃吧,中华鲎。我默念道。

  逃离这喧嚣的场面,按照你生活的逻辑,或像人类一样午休,然后在这片红树林醒来,觅食,撒欢。

  这片并不远阔的红树林,延伸到远处的沙滩,沙滩再往前,就是深蓝色的海了。说是红树林,其实长的都是绿植,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海桑、卤蕨、木榄和红海榄,一眼望过去,一片密密匝匝的绿,繁复的绿。绿的中间,栖息着许多白鸟,经朋友介绍,才知道那是白鹭。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到白鹭,它们就像红树林里长出的一朵朵洁白的花,红树林向花朵输送养料,花朵越发纯白,花越开越旺,直至一阵惊吓,成百上千的花朵腾飞起来,绕圈飞来飞去,轻盈得像云,像棉絮。涨潮的时候,红树林匍匐于海水之下,只露出部分树冠,它们怎么进行光合作用呢,海水盐度高,它们怎么受得了呢,我感到惊奇。我也不必惊奇的,自然界每一种植物和动物,都掌握一种高超的本领并赖以生存,才能形成多样性,自然才能千变万化,生生不息。

  

  潮湿的红树林滋生许多微生物,蠕虫、薄壳小贝类、海豆芽等在红树林繁殖生长,中华鲎食物丰富,绝不会饥一顿饱一顿,只要它睁开眼睛爬行,它随时都可以饱餐。它缓缓穿行于红树林,一路上遇上许多跳跳鱼和招潮蟹,它与它们各自营生,互不骚扰,就像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驾驶汽车遇见狮子和斑马,绝不会阻止狮子进行捕猎,绝不会干扰斑马伸长脖子啃食树枝上的绿叶。中华鲎喜欢独行,跳跳鱼热衷于跳跃和钻泥洞,招潮蟹赤红,碰上对手便张开臂钳进行博弈和较量,不同物种的不同习性,不妨碍它们在这片红树林里和谐共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我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注视过一种生物,等它从遥远的“午休”里醒来。现在,中华鲎还蛰伏在栈道荫庇下的滩涂里,一副与外界毫不相干的样子。弹涂鱼和招潮蟹在离它远一点的地方经过,甚至和它在道上相遇,它也不愿将自己从滩涂里解放出来,给弹涂鱼和招潮蟹让道,或者交锋,它像是睡过头了的婴儿——按照它的体型,它应该是幼体中华鲎,因为整个背部只有成年人的巴掌这么大。

  “它睡醒了么?”

  有人等急了眼,向它抛投一片红树林的叶子。树叶在空中翻斗了几下,旋落在它的背上。它仍是不动,仍是毫不相干的样子。有人用手指着它,喊:“它怎么不动呢!它是怎么了!”

  我们大老远从外地跑来,不情愿只看到它“午休”的模样,而要看它游泳的姿态,觅食的手法,蜕壳的疼痛表情。它或许太过熟悉这样的热闹和喧嚣,练就屏蔽外在干扰的本领,要睡便睡,要醒便醒。这远古的生物,早在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时期的动物,现在,连样貌都能如故,变化甚微,怎情愿被我们的惊讶和喧闹所扰动呢。它们或许曾在这里大量繁殖,那时的人们见到它并不感到惊讶,甚至将其捕猎制成内毒素检测试剂——抗生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疫苗在上市前,都必须经过细菌内毒素检测,人们普遍使用内毒素检测试剂中,就包括鲎血制备的鲎试剂。后来,人类活动挤兑它们的生活空间,它们变得稀少,人们为一睹真容而感到惊讶,兴奋,拿出高清相机拍照,珍存到档案室。人们对待它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们不该叨扰的。

  我默念着:你且在这里吧,在这片红树林觅食,交配,繁衍。等到我哪一天在一次恍惚里,或者在一次莫名的想象里,把你想起来,然后从遥远的地方赶来见你一面,见到你子孙满堂,而不是见到你蓝色的血。

  我们离开栈道,带走我们的惊讶和喧闹,它该从栈道投下的荫庇里游出来了,游向远处那片深蓝色的大海。

  作者简介

  黄其龙,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家协会理事,《三月三》汉文版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原文链接:http://sthjt.gxzf.gov.cn/zwxx/qnyw/t1857962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