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东方白鹳的家

发布时间:2023-10-08 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秀丽风光。 见习记者邢彭摄

  

  ◆见习记者邢彭

  数十只黑羽白腰的水鸟成群结队轻盈地掠过水面,水边金黄的芦苇随风轻轻摇摆。“这是我们保护区内最常见的黑尾鸥,保护区内它的数量可不少。”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古金魁说。

  近日,记者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调研黄河三角洲如何破解补水之困,推进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黄河浩荡万里,挟沙裹泥,千百年的沉淀成就了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然而,湿地也曾“生过病”。“多年前,刁口河曾因泥沙淤积严重,河水下泄不畅,失去补水后,进入河口地区水沙资源减少,大片淡水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严重退化。”古金魁向记者介绍道。

  为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区内实施了河道疏浚、流路整治。古金魁告诉记者:“疏浚整治初期并不容易,河道窄且长,河道内芦苇比人高,很多地方车开不进去,技术测量人员只能靠步行摸索前进,两个人面对面只能靠喊来沟通。”现在的刁口河堵点不复,输水通畅。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补水量逐年增加,近三年累计生态补水达到5.1亿立方米。

  引水后保护区更加注重湿地保护和修复。自2019年以来,保护区先后实施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新滩湿地修复工程等项目,黄河三角洲地区共连通水系241公里,湿地修复面积达28.2万亩,增加水面积5.6万亩,涵养水源、蓄洪和调节气候的能力不断增强。

  记者行走在黄河口岸边,自然景色美不胜收,鸟类的灵动同样焕发光彩。古金魁告诉记者,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生态系统也更加稳定。黄河三角洲鸟类由保护区成立之初的187种增至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5种增至2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由27种增至65种。东方白鹳、黑嘴鸥、白鹤等旗舰种鸟类的种类、数量稳步增加。

  得益于水系的连通,黄河三角洲的上游来水带来了大量的养料,鱼群在此繁衍,黄河三角洲湿地也成了横跨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国内专家形象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东方白鹳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让东方白鹳来此迁徙中转只是第一步,它的幼鸟成功繁殖成长才真正意义上改变了鸟类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境之间关系,使之变得更加和谐共生。”古金魁告诉记者。

  据了解,东方白鹳2005年首次在保护区内繁育2巢7只幼鸟,此后,连续十多年在保护区繁殖幼鸟。2022年,东方白鹳繁殖种群增至152巢470只,已累计成功繁育雏鸟2748只,部分东方白鹳不再进行季节性迁徙,长期定居于此。保护区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中国东方白鹳之乡。

  “为了让东方白鹳更好地繁衍生息,保护区在区内的每根电线杆上都建立了人工招引巢,并且不通电以保障鸟儿安全。”古金魁说。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鸟儿们的“一举一动”。据悉,保护区已建成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每一只进入监测范围的鸟儿都会被自动识别,鸟儿的种类、数量都会被实时记录。

  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补水,在黄河之水滋养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正在呈现出鱼翔浅底、万鸟翔集的景象。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zhbsdxw/202309/t20230927_441917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