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大众日报客户端:望岳谈|东营,于黄蓝交汇处看见“绿”

发布时间:2022-08-26 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在调色盘上,蓝色与黄色混合,得到的是绿色。

  夏日的黄河入海口,河水的“黄”与海水的“蓝”缠绕交汇又泾渭分明。而行走在东营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我们看见最多的,却是“绿”。

  三角洲平坦广袤,满目绿色一望无际;工厂车间智能低碳,绿色技术大规模应用;城乡社区美丽宜居,绿色生活成为风尚……

  

  绿色,是东营最好的禀赋资源;践行绿色发展,是东营应有的使命担当。绿色,不仅是生态环境的蝶变,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比拼,其背后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能力的突破,是政府治理能力、城市发展水平等一系列衡量指标的晋级。

  东营如何书写绿色文章?我们尝试着从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个切面探寻其实践逻辑。

  

  一望无际生态绿

  眼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人工试种的50公顷海草床生长茂密。这是用生态的办法修复生态,探索形成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修复被潮水侵袭破坏的岸带水底生态,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吸引海螺等底栖生物、鱼虾鸟类安家落户。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融合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具有全球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是国家赋予东营的重大任务,也是东营必须肩负起的首要责任。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才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后劲,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些年,东营坚决做到保护第一,以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牵引,统筹推进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一体化保护治理,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屏障正在加速形成。目前,在整个保护区,鸟类数量已经达到了371种,每年有600余万只鸟儿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

  

  绿色低碳高质量成色渐浓

  这是在胜利油田莱113区块看到的一幕:储罐正向油井注入二氧化碳,驱替油藏微孔中的原油,所展现的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这项技术驱油效率比水驱高40%,采油成本比水低20%,由此实现石油采收率提高和碳减排的双赢。

  “吃”进二氧化碳,“吐”出石油,是胜利油田长期进行技术攻关和储备的结果。可见,在绿色低碳发展这条道路上,可挖潜的领域和环节很多。找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力,提高绿色低碳在经济总量中的“含量”,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守绿色发展的决心,能不能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向节能减碳转型并不容易,往往面临初期投入成本大、风险高、“绿色溢价”实现周期长等问题。怎样才能打消顾虑?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领推动作用,聚力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完善激励引导、监督考核等各项机制,至为重要。

  这些年,东营围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严控“两高”项目建设、推出“千企技改”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行动,绿色低碳发展成色渐浓。石化、橡胶轮胎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速突破,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

  

  绿色生活蔚然成风

  在玉景社区,居民手机点击“油城AI分类”微信小程序,呼叫“绿色小屋”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对垃圾进行分类整理、称重及商品兑换;在广利河景区,鸥鹭低飞,皮划艇快速驶过,游船上的游客沉醉在自然美景中……在东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形成这样的风尚,尤其不易,需要良好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深入人心的生态理念。近年来,东营把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独特的“河、海、湖、湿地、城”城市风貌资源,充分凝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着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绿色融入日常生活。

  事实证明,打造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一个由诸多领域、诸多环节、诸多层面构成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协调推进,采取管用的新招、硬招、实招。

  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在实施黄河国家战略中担负着特殊使命。扛牢使命,必须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真正搞清楚东营自身有什么、应当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这些年,东营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全面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今,绿色已经熔铸到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基底层,成了不变的城市底色。取法自然的思维方式,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依法科学的治理方式,一场变革性实践在这里徐徐展开,正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新境界。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mykhb/202208/t20220822_40356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