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①丨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引导全民参与

发布时间:2022-07-05 来源: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看看各界相关人士都有哪些认识体会和经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时强调,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既是人民主体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民生,公众是受益的主体,也应当是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公众全面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生态文明建设才有稳固的基础。

  全民行动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多种多样的体现,如全民义务植树、爱国卫生运动、垃圾分类等。全民义务植树已经开展41年,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带头履行法定义务,连续10年在北京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鼓励民众人人出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了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同样,我国通过多年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疫情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他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更多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在各地普遍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已经成为社会文明新时尚。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对环境权的维护、对公共生态产品的需求,与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降低、生态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亟待进一步引导全民参与,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首先,需要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引领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通过绿色公民的培养,塑造爱护环境的道德风尚。通过弘扬生态道德,唤醒民众的生态自觉,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广泛共识。

  其次,需要培育生态文明行为准则,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在大力提升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同时,还需珍惜资源,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延长资源的利用周期,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知行合一”是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历来推崇的行为准则。在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方面,应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同时,对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推动力度也进一步加大。2017年,商务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出通知,推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引导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得到餐饮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021年,我国出台《“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理性消费、餐桌文明已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有力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最后,需要加强信息公开,健全法律,促进环境公平。公众参与是实现环境公平的有效途径。环境决策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公共福利,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并共同承担风险,而广泛的公众参与有助于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公平性。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动信息公开与公正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只有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在内的主体多元化合作和监管,才能真正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民生。为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我国建立全国“12369环保举报管理平台”,整合各级“12369”热线电话、微信、网络等举报渠道,实现“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维护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新闻媒体也加大了监督力度,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此外,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指导,推进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引导和大力发挥生态环境志愿者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氛围,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凝聚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看看各界相关人士都有哪些认识体会和经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时强调,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既是人民主体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民生,公众是受益的主体,也应当是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公众全面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生态文明建设才有稳固的基础。

  全民行动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多种多样的体现,如全民义务植树、爱国卫生运动、垃圾分类等。全民义务植树已经开展41年,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带头履行法定义务,连续10年在北京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鼓励民众人人出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了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同样,我国通过多年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疫情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他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更多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在各地普遍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已经成为社会文明新时尚。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对环境权的维护、对公共生态产品的需求,与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降低、生态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亟待进一步引导全民参与,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首先,需要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引领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通过绿色公民的培养,塑造爱护环境的道德风尚。通过弘扬生态道德,唤醒民众的生态自觉,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广泛共识。

  其次,需要培育生态文明行为准则,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在大力提升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同时,还需珍惜资源,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延长资源的利用周期,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知行合一”是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历来推崇的行为准则。在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方面,应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同时,对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推动力度也进一步加大。2017年,商务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出通知,推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引导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得到餐饮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021年,我国出台《“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理性消费、餐桌文明已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有力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最后,需要加强信息公开,健全法律,促进环境公平。公众参与是实现环境公平的有效途径。环境决策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公共福利,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并共同承担风险,而广泛的公众参与有助于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公平性。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动信息公开与公正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只有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在内的主体多元化合作和监管,才能真正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民生。为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我国建立全国“12369环保举报管理平台”,整合各级“12369”热线电话、微信、网络等举报渠道,实现“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维护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新闻媒体也加大了监督力度,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此外,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指导,推进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引导和大力发挥生态环境志愿者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氛围,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凝聚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原文链接:http://sthjt.yn.gov.cn/ywdt/szyw/202207/t20220701_2305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