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2-05-26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09:00,在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举行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曹伯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继波、自治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振球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曹伯翔主持。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上午09:00

  地点: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楼新闻发布厅

  出席人员:

  曹伯翔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陈继波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

  张振球   自治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

  主持人:

  曹伯翔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曹伯翔 :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欢迎参加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我是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曹伯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今年10月在我国昆明举办,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由我和本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继波、自治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振球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十三五”以来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珠江流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位,已发现和命名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种类达1151种,居全国第二位,野生维管束植物高达8562种,居全国第三位。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3个,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广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切实做好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出台多项规划纲要,切实推进保护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我区印发实施《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明确了广西现在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同时围绕行动计划,先后编制出台了《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陆)规划(2017-2030)》等多项规划,把优先区域的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为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和监测,积极推进濒危物种保护与救护繁育

  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区大力开展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外来入侵物种、重要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原生地保护和受威胁状况等调查,在弄岗、大瑶山、猫儿山、木论等自然保护区设立大样地开展生态定位观测,组织开展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德保苏铁、海南风吹楠和凹脉金花茶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极度濒危野生动物的调查和保护。

  白头叶猴、黑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穿山甲、瑶山鳄蜥、冠斑犀鸟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与人工繁育工作有效推进,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由早年的598只增加到目前约1300只;东黑冠长臂猿由原来的3群发展到了5群,个体数量由22只扩大到了35只。成功开展黑叶猴、瑶山鳄蜥、穿山甲等物种的野外放归活动,标志着我区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迈出重要步伐。

  三、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栖息地

  通过60多年的努力,全区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223处,其中自然保护区78处、森林公园61处,湿地公园24处,风景名胜区33处,地质公园23处,海洋公园2处,石漠公园2处。全区自然保护地空间面积为225.6万多公顷,占广西陆域国土面积(2376万公顷)比例9.49%,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自然保护地网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涵养水源、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初步评估,广西自然保护区网络包含了广西境内绝大多数重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野生维管束植物种类,有效地保护了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以及31%的红树林,在广西的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和关键的地位。

  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力

  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与越南等邻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成功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

  一是与越南高平省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广西与越南在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对话及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是与越南定期召开东黑冠长臂猿中越跨境保护研讨会,并制定《东黑冠长臂猿跨境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0)》,进一步加强对东黑冠长臂猿的跨境保护。  

  三是组织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中越跨境生物廊道建设项目积极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核心项目(CEP)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BCI)二期项目,一定程度上减少“孤岛”效应,实现不同空间生物的连接,增强破碎生境的连通和配置效果,促进生物的交流与迁移。

  四是山口和猫儿山两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山口和北仑河口两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五、全面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管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区迅速做出部署,全面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管控。

  一是自2020年1月26日起,全面暂停涉及野生动物行政许可审批及实施,全面落实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所就地隔离封存,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和转运,全面停止野生动物的展、演、游等场所的经营活动。2020年全区隔离封存养殖场所2000多家,涉及动物2000多万只;清查无证养殖场所近2000家,涉及动物350多万只。

  二是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专项行动,2020年共计查处涉野生动物行政案件159起,扣缴野生动物33461头/只、野生动物制品22314件/张。

  三是2020年6月16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林业局、财政厅联合印发《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处置指导意见》,为各地后续处置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六、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我区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爱鸟周等主题日活动为契机,积极制作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文化宣传产品,组织媒体开展集中采访报道,通过社区宣传、广场宣传、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方法,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连续多年组织全区14市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专题宣传科普活动,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作为重要的宣传内容,通过布置生物多样性保护展板和展区、发放宣传材料、开展互动问答、举办科普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自治区林业局注重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深入社区、乡村和学校,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摄影、书法、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志愿者参与、社会协同”的野生动物保护新局面。

  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提问的时候,请记者朋友们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当代广西杂志社记者提问:请问可否介绍下2020年广西处置在养陆生野生动物的情况?

  

  张振球:

  

  2020年,我们各级林业部门立足我区实际,根据不同物种、存量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利用、放归自然、转产转型药用(观赏)、种源保存、无害化处理等多种方式科学处置在养陆生野生动物。根据各市统计上报的数据,以实际核准数据为基数计算,全区2020年8月10日如期完成除蛇类以外的陆生野生动物处置工作,累计完成处置384万只(头)、处置率100%;2020年8月31日全部完成蛇类处置工作,累计完成蛇类综合处置1501万公斤,综合处置率100%。我区提前完成国家林草局关于9月底前全面完成处置任务的要求,处置工作进度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充分利用广西具有制订蛇类壮(瑶)药材质量地方标准的独特优势,挖掘蛇类药用价值,是全国唯一推动蛇类向药用转型的省区,已通过签约明确转型药用眼镜蛇、滑鼠蛇等蛇类592多万条、约531万公斤。


  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提问:请介绍一下广西自然保护区监管的情况。

  

  陈继波: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切实履行生态环境部门对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的职责,做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

  一是运用现代化监测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基于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测等技术手段,我厅组织开发了广西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通过加密或延长监测周期,加大监测范围,对全区自然保护区进行全过程监管,在国家下发遥感监测结果之前,提前发现问题,把重点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健全监管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2017-2020年,我厅已连续四年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督促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发现问题整改工作,促进问题彻底解决。截至2020年,通过绿盾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全区自然保护地范围共排查发现问题984个,已完成整改的问题684个,占全区发现问题总量的70%,正在有序推进整改的问题300个。根据国家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我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现象逐年减少,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面积年平均增幅逐年减缓,采砂采石、工矿企业以及核心区和缓冲区旅游和水电设施等四类重点问题得到了明显控制。三是完善监管制度,提升监管水平。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及生态环境部门职责,我厅组织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理顺生态环境部门自然保护地监管职责,统一行使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权力,为生态环境部门履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提供依据,提高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广西新闻网记者提问:请问广西在蛇产业转型方面各项补偿是否到位?

  

  张振球:

  

  2020年以来,为了确保广西在蛇产业转型方面的各项补偿到位,自治区林业局加强与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委的沟通汇报,多次联合自治区财政厅报请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给予广西陆生野生动物处置政策资金支持。目前,中央财政追加安排我区野生动物禁食补偿资金5亿元(此项资金全国安排6亿元)。同时,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政的政策资金支持,自治区财政厅分别于2020年6月30日和10月16日将野生动物禁食补偿资金63798万元和眼镜蛇、滑鼠蛇补偿处置资金38508万元下达各市县。积极争取蛇产业转型支持,2020年12月16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林业局、财政厅、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了《广西人工繁育蛇类转产转型贷款财政贴息工作方案》,对蛇产业转型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新闻华广西分社记者提问:请问广西下一步开展自然保护区监管有哪些举措?

  

  陈继波:

  

  一是继续推进专项检查后续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要求,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对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各项违法违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坚决整治,分类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注重整改成效,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加强重大破坏生态活动案件督办和指导。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和合作,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生态破坏活动案件分门别类进行专项查办,重大破坏案件实行各级部门联合督办。同时,对查办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重大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指导,进一步加快违法违规项目的查处整改工作。三是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开展全区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持续对广西重点自然保护地内疑似变化图斑开展核查和处理,有效提升自然保护地范围的监督管理水平和力度。通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着重对辖区内存在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问题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监督检查,突出“绿盾”关注的“四类重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有力推进涉及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的查处及整改。四是加大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工作,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的良好氛围。


  曹伯翔: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广西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后续进展情况。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采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sthjt.gxzf.gov.cn/gxhd/xwfb/fbsl/t894210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