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2-05-26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于2022年1月25日(星期二)9:00,在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厅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曹伯翔通报2021年广西环境质量及2022年环境工作要点,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黄颖、监测处处长廖平德回答记者的提问。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时 间:2022年1月25日 9:00

  地 点: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楼新闻发布厅

  出席人员: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曹伯翔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  黄 颖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监测处处长  廖平德

  主持人: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曹伯翔

  

  

  曹伯翔: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广西生态环境厅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我是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曹伯翔 ,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今天我向大家通报2021年广西环境质量及2022年环境工作要点,由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黄颖、监测处处长廖平德回答记者的提问。

  2021年,我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两年国家考核优秀,“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一、2021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

  2021年,我区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7名。PM10平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设区市空气质量排名(由好向差):北海、防城港、河池、贺州、崇左、玉林、钦州、桂林、百色、贵港、南宁、柳州、梧州、来宾。

  全区115个国控监测断面,有112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7.3%,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全区37个地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34个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水源达标率为91.9%,水量达标率为96.6%;全区134个县级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124个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水源达标率为92.5%,水量达标率为98.9%;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3.1%,持续保持“优”。

  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广西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位于全国第3名。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二、2022年生态环境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我厅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一)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重大决策服务重大项目,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主动服务区域产业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环境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转变。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我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若干措施,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落实“十四五”规划任务。

  (三)坚决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构建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强化自然生态监管和生态建设,强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持续优化生态监管执法,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四)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保障。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完善法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加强信息化、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六个在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政治机关、思想理论、党风廉政、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机关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广西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下面进行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记者提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请问,与以往的规划相比,这个规划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黄 颖:

  《“十四五”规划》总结了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成就,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十四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以及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是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编制依据。《规划》的实施,将为“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生态环境基础。

  一是突出将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加快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紧扣政策导向,将目标任务置于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去谋划,挖掘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并扎实谋划一批中长期重大工程项目,确保规划重要任务落实落地。规划将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作为规划任务的首章,提出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各地将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与生态产品相结合,全力打造农、林、旅游等“生态+”产业链,充分彰显生态价值,坚定不移走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经济强区。

  二是突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全国生态安全特别是维护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规划明确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持续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保持生态环境水平全国一流,为持续巩固优化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出广西贡献。

  三是突出严格核与辐射监管,确保安全第一。广西是全国8个有核电厂的省份之一,辐射(包括电磁辐射)技术在多个领域应用。规划将核与辐射安全单列一章,提出要严格贯彻落实核与辐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强化核与辐射环境风险防范,提高安全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牢牢守住核与辐射安全底线。

  四是突出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规划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明确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以完善环境治理法规制度体系、发挥环境治理机制作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4个方面为发力点、突破点,提出系列举措,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推动严格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持续巩固“大环保”工作格局,加快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提供有力的制度和能力保障。

  《当代广西》杂志社记者提问:目前,广西北部湾海域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打造好向海经济”,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我们今后如何守护监控好这片净海?

  

  

  廖平德:

  广西近岸海域水质已连续10年均为“优”,持续领跑全国前三名(2021年全国排名未公布)。广西优势在海,发展在海,但同时压力也在海。我们将在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通过构建“陆海统筹”的监测体系,强化“大海洋”生态天地一体化手段,推进综合污染防治来守护广西北部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6方面:

  一是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健全覆盖主要入海河口-海湾-海域不同尺度,海岸-海表-海水-海底多维空间,海水-沉积物-生物质量多要素融合的常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开展主要入海河口、重要海湾和海域协同联动监测;持续推进海水浴场、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等专项监测,全方位掌握广西北部湾水质情况,维护北部湾“水清滩净”。

  二是筑牢自动监控“防线”。完善16个点位的自动监测网络布设,强化重点海湾河口的自动监测,推进完善“空天地海”立体化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在线监控和预警能力,深化海洋生态大数据应用,实现智慧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动态。

  三是强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对河口、海湾、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开展长期、连续监测,共布设102个监测点位。开展布氏鲸、中华白海豚等海洋重要指示物种和渔业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及环境基因(eDNA)多样性调查,守护北部湾“鱼鸥翔集”。

  四是拓展应对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开展海洋酸化、温室气体、蓝碳监测,为我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好技术支撑。

  五是健全北部湾风险防范应急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水平,形成2小时海上应急监测圈,为广西向海经济、“人海和谐”提供安全保障。

  六是深入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印发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巡查调研常态化,持续开展茅尾海、大风江口、铁山港、钦州港等重点海湾综合整治。狠抓落实入海污染源排查和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采矿和非法占用海域行为,全面清退非法养殖,实现沿海工业企业入海排污口100%达标排放,巩固并提升广西海洋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助力广西高质量发展。

  南宁晚报记者提问:2022年,生态环境厅将如何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保护好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服务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黄 颖:

  2022年,我厅将紧紧围绕壮美广西建设总目标,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重大决策服务重大项目,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关于深入推动生态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的5个方面20条措施,聚焦向海经济、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交通强区”、强首府战略等重大战略,支持河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服务。修订自治区环评文件分级审批办法,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及时对接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双百双新”等产业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助力国家、自治区重大决策实施。

  二是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优良环境质量。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若干措施。抓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为重点,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抓好污染天气应对,使八桂大地空气常新。注重综合、系统、源头治理流域水环境,开展“湾长制”改革试点,建设“美丽海湾”,使八桂大地绿水长流。以源头防控、分类管理、严格准入、管控修复、协同治理为重点,严格农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大力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启动“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乡村创建评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监管,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着力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彰显金山银山的“价值”。

  三是科学精准依法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着力提升督察能力,强化跟踪问效,建立健全督察整改机制,督促各级各部门科学精准依法推进中央及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紧盯5个典型案例及重点转办案件,聚焦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地管理、“两高”项目及降碳工作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精准实施专项督查。强化环境执法,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推进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工作,组织开展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四是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建设广西“生态云”,打造“数字漓江”生态质量智慧监测网络应用示范。推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制定广西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工作方案,打造危险废物闭环式管理体系。推广“一证式”扫码监管执法,健全完善广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深化“三线一单”成果应用。深化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创新基地。

  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提问: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在漓江杨堤码头提出“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生态环境监测被比喻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我们如何擦亮这双眼睛?

  

  廖平德:

  为说清漓江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好漓江,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作用,2021年推动 “数字漓江”生态质量智慧监测网络建设。

  截至2021年底,漓江流域建成1座野外观测站房(占地面积15亩,观测用房1000余平方米),全流域设置水生态监测断面20个(5个国控断面),其中10个建有9个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站,饮用水源地11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大气降水监测点4个,土壤监测点35个,同时开展流域水生物监测以及部分县域生态质量、农村环境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

  下一步将按照国内一流、适度超前的标准,构建集监测、预警、污染溯源、分析评价高度智能化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数字漓江综合信息平台,打造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产学研创新基地,形成全国示范工程,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高质量服务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继续优化完善漓江流域监测网络。强化地下水环境、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监测;升级改造现有自动监测站,增设大气氨、水环境DNA在线监测设备;扩展新型污染物监测,在漓江全流域开展环境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新型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布设鸟类自动观测设备以及植被、碳通量等自动监测设施。力争2023年建成广西生态环境领域第一个综合观测站—漓江生态质量监测综合观测站,服务于漓江精准治理和精细化管理。

  二是建设污染溯源和多源水生态环境质量预报系统。采用多种先进模型和高光谱水质反演、卫星遥感定位、智能自动水质监测等技术,对污染成因进行分析,精准确定污染来源,对水质进行预测预警,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有效依据。

  三是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水生物、水环境、水资源以及河湖岸带的整体状况,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健康指数,准确、敏锐反映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

  四是建设数字漓江综合信息平台。融合环境质量、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污染源信息以及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类型、旅游热点区域等空间信息,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及展示平台,全方位立体展现漓江生态保护成效,绘就水清岸绿、鱼翔鸟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为美丽漓江作科学、准确、直观的数字背书。

  曹伯翔: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同志的精彩回答,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有关处室进行沟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sthjt.gxzf.gov.cn/gxhd/xwfb/fbsl/t1119580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