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时评

【中国环境报】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生态效益

发布时间:2022-05-13 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千年大计。今年以来,一批基础设施陆续立项开工,将有力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多、建设周期长、使用频率高,一旦建成,很难改变,可谓百年工程。如果建设运行过程中处理不当,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将难以弥补。因此,注重生态效益,减少甚至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因素,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穿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青藏铁路,设置了33处、总长逾58公里的野生动物通道,以确保藏羚羊畅通无阻。据报道,5月5日,今年首批待产的137只雌性藏羚羊顺利通过青藏铁路,开始迁徙之旅。

  不仅是国家重大项目,越来越多的地方也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基础设施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安徽、湖南等地明确要求,避免在鸟类主要迁徙通道建设风电项目;重庆跨江大桥不设桥墩,虽然施工难度增大,工程造价更高,但却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留出了生存空间。浙江省在建设维护防洪灌溉河道时,尝试不建混凝土硬质护坡,而是利用绿色植物建设生态缓冲带,以提升水域自净能力。

  但目前也有一些地方,过度重视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忽略生态效益。比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曾发现,湖北省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6座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工作滞后,5座仍在运行,生态流量不能稳定下泄,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违规水电站未及时清理整改、大坝阻隔鱼类洄游通道,生态破坏严重。这些问题反映出,个别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上,仍然忽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对子孙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缺乏足够的生态效益意识。

  近年来,为解决部分基础设施破坏生态环境的历史遗留问题,多地开展了小水电拆除、自然保护区旅游设施清理等行动。但一些地方已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仍难以挽回。痛定思痛,要充分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性,把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准入关。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按照主体功能区、自然功能区规划要求布局,发挥项目环评的源头防范作用。水电、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属于民生工程,涉及公众切实利益,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充分尊重公众的诉求。

  在基础设施设计和施工阶段,也要将生态理念贯穿始终。比如,在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动植物习性,为鱼类洄游、动物迁徙预留生命通道。在施工方面,尽可能减少爆破等暴力方式、缩短作业时间,最大限度降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江苏南京的做法值得借鉴。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之所以呈现桥上车流飞驰、桥下江豚嬉戏、岸边野鸟觅食的和谐风景,正是因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阶段都充分考虑自然因素。比如,通过增加防抖措施减少车辆通行对水中生物的影响,通过对桥面雨水的收集减少桥面污水对江水的污染,以预制拼装方式搭建大桥以减少在水中施工的时间,这些别具匠心的举措,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自然的打扰。

  基础设施运行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找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的平衡点。比如,在水电开发时,要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指导思想,制定合理的水电开发规模和强度规划。保证足够的生态流量,避免坝下减脱水现象,切实保障下游生态安全。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越是这个时候,上马基础设施项目越不能盲目冲动。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让每个基础设施项目都成为惠及子孙万代、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典范工程。


原文链接:http://sthjt.jl.gov.cn/zwzx/qghb/202205/t20220513_84488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