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时评

山东泰安: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泰山模式”

发布时间:2022-04-03 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泰安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共部署5大类12小类67项工程326个子项目,总投资166.37亿元。工程实施以来,泰安市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强力推进,把工程实施作为检验党员干部转作风、抓落实的“试金石”,作为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的具体行动,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核心,以机制体制为保障,系统开展矿山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监管能力建设等工作,实现了“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泰山大生态格局。

  工程实施以来,泰安市生态产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逐步建立。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9295.8公顷,占计划的102.3%;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584.5公顷,占计划的147.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6项(15处),占计划的100%;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244.9平方千米,占计划的101.4%;土地整治面积26968.4公顷,占计划的104.2%;新增耕地面积4558.5公顷,占计划的171.5%;新增湿地面积712.76公顷,占计划的113.1%,大汶河、东平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区域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试点区域内控制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工程实施过程中,泰安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一个中心”;把握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分类实施、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两条原则”;突出治山、治水、治田“三个重点”;健全组织保障、资金筹措、项目管理、考核评价“四个机制”;坚持治理系统化、管理规范化、筹资市场化、实施法治化、质量标准化“五个遵循”;抓好与各项规划、绿色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的“六个结合”,打造了“以林护土、以土绿山、以山养水、以水丰湖、以湖润田、以田养人、以人保生态、以生态促发展”相互依存可持续循环的泰山模式。

  一个中心”指导思想的泰山模式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思路和要求,紧紧围绕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泰山大生态带目标,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新要求,科学设计实施新路径,坚持扩容增量与提质增效有机结合,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协调推进,改善生态与群众增收互促双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筑牢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体系,培育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生态经济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和基础保障。

  “两条原则”生态观念的泰山模式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共同体,泰安市牢牢把握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分类实施、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两条原则”。宏观上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同治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方式。形成部门联动合力,破解国土空间生态要素的综合性与管理事权的部门化、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与空间区域的政区化、生态工程的持续性与行政管理的届次化三大矛盾。把“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范—监测监管”做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重要支撑。
  微观上按照分类实施、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工程项目的资源禀赋、工程类别、实施难度等客观条件。以水生态保护为重点,优先选择实施条件较好、投入小、见效快、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工程,建设一批示范精品工程,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

  “三个重点”技术创新的泰山模式  

  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泰安市通过与科研高校院所横向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重点工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保护与修复、矿山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与修复及流域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工程具体实施中,把握区域性特征,针对地质环境、水环境、土地整治、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建设五大类不同工程类型,将项目系统划分为泰山生态区、柴汶河生态区、牟汶河生态区、康汇河生态区、大汶河中游和洸河生态区、东平湖生态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生态修复绿色技术,本着既要经济发展“高素质”,也要生态环境“高颜值”原则,探索出了“三个重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综合治山。以重塑泰山山脉山体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系统整合破损山体、地质灾害、地质遗迹、森林涵养、水土保持为一治理单元,运用立体生态治山模式,统筹考虑山上、山下、林草、水源、山体、遗迹、生物等各要素,通过“工矿复垦、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物涵养、防灾减灾、遗迹保护”+山体修复相结合的模式,恢复森林涵养、水土保持能力,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新增耕种土地,复绿破损山体,重塑山体生物多样性,切实让山成为调节气候的生态屏障。
  全域治水。以加强水安全为核心,以大汶河流域—东平湖生态治理为切入点,以东平湖 III 类水质为目标,遵循“治污水、留住水、引活水、用好水”思路,统筹考虑大汶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系统整合泰城城区水系、柴汶河、牟汶河、康汇河、大清河、东平湖等为一个治理单元,确保流域上下游同治。运用物理修复、生物修复、自然修复等方式,通过关停并转污染企业、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增加湿地、新建设施、河湖连通等方式,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净化了河床、增加了污水入河前的多次处理,使大汶河流域水体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水质要求,为南水北调东线供水工程水质安全夯实了基础。
  全面治田。“自古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泰安市以稳粮、优供、增效,建设高标准“汶阳田”为目标。系统整合农业扶贫、土地整治、面源污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为一个治理单元,运用扶贫政策红利,结合区域特点,通过以土地资源稳定利用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物理修复,以工程和生物修复相结合的土地复垦方式,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集中连片实施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林网等建设,配套完善相关水利工程设施,将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贯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在新增一批耕地的基础上,田地更加肥沃,打造了新时期的“汶阳田”。

  “四大机制”组织体制的泰山模式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攻坚工程,如何整合资源,凝聚市县镇村、部门单位的工作合力;谁来筹集资金,谁来督导调度,谁来主导工程建设等问题,成为试点工程能否高效推进的关键。对此,泰安市以“四大机制”为保障,确保工程实施顺畅。
  健全组织领导,抓住机制这一“关键点”。深入践行共同体理念,坚持“多方协同+广泛参与”,构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保、共管新机制,打破“九龙治水”格局,高规格组建工程总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组建城区、农村两个项目指挥部,下设山、水、林草、田、东平湖五个专业指挥部。为坚决破除“重建设轻管理”思想,针对工程项目点多线长面广,突发情况难以控制,又相继成立追责问责、政法稳定、财政审计三个保障工作组,把工作触角延伸至镇、村,延伸至子项目,落实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形成了“1+2+5+3”的组织领导机制。县市区参照市级做法,相应成立工程指挥部,切实构建起一把手挂帅、专职机构协调、行业部门指导、区县具体实施、专家智囊支撑、上下联动、职能明确、保障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抓好项目管理,扎紧制度这一“铁笼子”。为使工程建设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结合工程建设实际,制定出台了工程实施意见、实施方案、项目管理、资金筹集和管理、绩效评估管理等文件;工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审计制、后期管护制、跟踪问责制”的三公、八制原则,实施全程监督。
  严格督导评价,用好考核这一“指挥棒”。将项目建设情况列入市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实行周电话调度、月进度报表、季度督导检查、半年现场观摩、年度绩效考评,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年度补助资金分配、评先树优、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调动各县市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热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坚持多措并举,破解资金筹集最大制约。泰安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166.37亿元,工程实施期间,共争取中央、省级专项奖补资金20.43亿元,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29.21亿元,距工程总投资差距较大,针对资金筹集这一难题,泰安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通过“对上争取”“对下明责”“对内整合”“对外引资”“全程监审”,创新筹资模式,狠抓筹资监管,确保项目资金建设需求。

  “五个遵循”规范保障的泰山模式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点多、面广、线长,资金筹集,项目管理,质量标准等都是全新的课题,加之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之间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给工程实施带来了困难和压力,针对新课题,新挑战,泰安市提出了“五个遵循”的规范保障模式。
  遵循治理系统化,整合生态要素,构建生命共同体。认真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把握生态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理念。整体推进修山、治污、增绿、扩湿、整地、净湖,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好转,避免过去生态修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弊端。
  遵循管理规范化,高点谋划推进,打好生态攻坚战。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严格规范管理,才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泰安市构建起了“主要领导挂帅、专职机构协调、行业部门指导、区县具体实施、专家智囊支撑”组织体制,形成统筹部署、分区实施、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极大提升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效率。市政府印发实施意见、编制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管理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项目管理上,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方案公示制、工程招标制、施工监理制、档案规范制,严把立项评审关、生态论证关、组织实施关、竣工验收关、运行管护关。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周电话调度、月进度报表、季督导检查、半年绩效评价。财政、审计和中介机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专项审计、绩效评价。各县市区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确保项目依法实施、规范运作。
  遵循筹资市场化,整合各类资金,聚合力量破难题。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工程总投资166.37亿元,上级专项奖补资金约30亿元,距工程投资差距较大,针对资金这一难题,创新筹资模式,系统整合上级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组建PPP项目、融合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格局。
  遵循实施法治化,推进依法治理,严守法规高压线。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工程涉及10个县市区(功能区)5大类12小类67项工程326个子项目,工程管控难度大。泰安市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制度先行,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限,审议出台实施意见、项目管理、资金募集使用、绩效评估、竣工验收、工程审计等地方专项法规,确保项目依法实施、规范运作。
  遵循质量标准化,推动绿色产业,践行可持续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将生态修复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致力培育绿色产业。促进生态修复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城市管理、新旧动能转换等领域融合,让生态财富转变为发展要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六个结合”修复思路的泰山模式  

  泰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修复与总体规划、产业生态化转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形式带动脱贫致富,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相统一,探索出了“六个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结合规划,搞好契合,确保项目紧密衔接。高标准编制《泰安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以规划为引领。在工程具体推进中,注重与落实与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将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积极融入《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总体布局,在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指导下,着眼长远、搞好契合、确保项目建设与规划紧密衔接。
  结合文旅,探索模式,打造全新文旅产业。以山水林田湖草工程为契机,借助工程实施,大力发展绿色、文旅项目。探索建立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项目区建设有机种植区、畜禽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观光体验区、康养休闲区、山林区六大区,形成从田园到餐桌的有机食品全产业链,打造全新的康养旅游新模式。
  结合动能,留优劣汰,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高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转变产业发展动能。新泰市通过建设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采取“塌陷区治理+农业大棚+光伏发电”模式,大力实施柴汶河流域采煤塌陷治理项目,系统推进农光互补大棚和村庄搬迁、土地复垦同步建设,提升了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效能,将昔日塌陷废弃地变为新“六产”与新能源交相辉映的转型发展新载体。使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成“财富”,主导产业布局由“地下”转到“地上”,发展方式由“黑色”变成“绿色。
  结合扶贫,乡村振兴,兼顾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大力促进三农发展。如山东丰唐生态农业塌陷地流转经营治理项目,流转 1700亩塌陷地进行集中经营,采用“林药”种植模式,栽植白蜡、法桐,林下种植麦冬,在解决百余人就业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投资者、村集体、村民多方共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
  结合城建,契点融合,打造山水生态名城。组织实施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坚持治污先行,统筹开展雨污分流、河流水系治理、污水处理厂改造提标等工程,使城市污水全部入管,入管污水全部进厂,出厂污水全部排入湿地进行净化。同时,结合水系综合治理,引活水、留住水、用好水,打造沿岸景观,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综合环境水平。
  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建设成果惠及百姓。将改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作为工程实施的重要目标,使生态建设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如宁阳县堽城南部山区土地整治项目,在项目实施中综合解决水、电、路和土地质量问题,建设了蓄水池和12公里的环山路,新修了6个山区村与环山路、蒙馆路相连接的道路14条,全长10.5公里,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的实施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手段,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工程通过固山,挺起了“山之脊”;通过治污,实现了“水之净”;通过增绿,保护了“林之肺”;通过整地,增厚了“田之肌”;通过扩湿,调节了“湖之肾”;通过提质,确保了“水安全”。通过修复“人与自然关系”,构筑了泰安合理生态格局;通过保护“自然地理元素”,确保了泰山历史文化传承;通过恢复“水资源承载力”,保障了国家战略工程安全,一副星月蓝天、风雨白云、山溪古树、鹊蝉白鹤、田花绿叶的生态画卷正全面铺开。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gsdt/202204/t20220402_38926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