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从劣V类到治理典范——益阳市推进大通湖水环境生态治理纪实

发布时间:2021-07-24 来源: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大通湖的荷花开了。”近日,一条看似平常的视频迅速引爆了朋友圈。视频中,鲜艳的荷花在碧波荡漾的湖面迎风挺立,湖中花盛草满,天空霞绯虹瑰。

  多年前,大通湖因过度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等复合型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质呈劣Ⅴ类。2017年,益阳市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痛定思痛,围绕“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要求,在大通湖流域打响了截污、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型养殖退出、清淤清废、禁航禁捕和生态修复等七大攻坚战,持续加大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大通湖已连续33个月退出劣Ⅴ类,水质均为Ⅴ类及以上。

  坚持源头治理 还原美丽大湖

  2015年,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多次实地考察全国各大湖泊治理典型,发现像大通湖如此大面积的复合型湖泊污染,其治理的严峻性和复杂性难以用简单的经验复制来解决,必须要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治理道路。最终,经过多方论证,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决定,依托湖泊的自净能力,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大力推进流域退养、有效增容和生态修复,使大通湖从岸到湖实现全面转型。

  明确了治理思路,需要专业的治理技术团队。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找到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于丹曾在梁子湖作业22年,带领团队种下20万亩水草,使梁子湖水体恢复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在接洽之初,于丹教授团队对大通湖的治理是有所犹豫的,作为国内经验丰富的权威治理团队,于丹深知湖泊的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大通湖与梁子湖有相似之处,但治理的复杂程度绝不低于梁子湖。水体流动是湖泊治理的关键因素,但大通湖处于洞庭湖流域的“锅底”,流域范围内50余万亩农业面源污染都汇聚于此,加之企业利用围网“割裂”大湖进行高密度养殖,水体流动非常艰难,大通湖的自净能力在当时几乎全部丧失。在详细考察分析后,于丹提出“停止清淤,清除围网,捕捞食草性鱼类,种植水草,河湖连通”的综合治理思路,正式介入大通湖水环境治理。

  切断利益链条 为大湖“疗伤”

  2016年,在于丹团队的指导下,《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工作方案(草案)》形成,大通湖的治理有了全面系统的指导意见。随后,市生态环境局在大通湖29个入湖口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制定详细的大通湖水环境治理任务清单,全力为大通湖治理保驾护航。

  要想治理好大通湖,第一步就是要彻底斩断掠夺大湖资源的利益链条。2018年1月,大通湖区通过仲裁依法解除了大湖养殖使用权转让合同,大湖由地方政府管理,实现了全面退养,长期割裂大湖、阻碍水体流动的100余千米围网和不计其数的矮围全部拆除。趁热打铁,大通湖区持续推动流域养殖污染企业全面退养,辖区禁养区内51家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退出,大通湖流域范围内1.2万亩珍珠养殖全部退出,临湖1000米范围内1.3万亩精养鱼塘全面实现退养和产业转型。

  拆除了桎梏大通湖的“枷锁”,于丹团队借鉴梁子湖生态修复经验,提出种植水草、重组湖底生态系统的思路。2018年2月,在于丹团队指导下,大通湖区组织人员冒着严寒,在大湖核心区奋战一个多月,种下了2万多亩苦草、轮叶黑藻,仅3个月,湖底就长出了成片的水草嫩苗。第一批水草萌发后,又迅速种下了狐尾藻、金鱼藻、黄丝草等。2018年12月底,全湖近10万亩水域有水草,其中6万亩覆盖度达80%,曾经的“水下荒漠”蝶变成“水下森林”,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在大通湖恢复出现,钳形无齿蚌、背瘤丽蚌和野生甲鱼等原已消失的物种重现……仅一年不到,大通湖水质从劣Ⅴ类实现除总磷外其他指标年均值达Ⅲ类以上标准。

  推进生态“养水” 大湖产业兴旺

  为保护水草的前期生长,大通湖内必须全面清捕草食性鱼类,世代傍水生活的湖区群众生计问题成了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的“心病”。在大通湖区,水产养殖业是个支柱产业,为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必须转型。如何在完成生态治理的前提下保障群众利益?这时,于丹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发展特色水草种植。

  在充分调研后,大通湖区整合原大通湖渔场资源,成立了大通湖区生态公司,组织群众在家门口种植水草,由武汉大学与政府合作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水草种苗。成熟后的水草由政府回购,一部分用于大通湖的治理,另外一部分外销。种植了水草的池塘还能进一步使用,养殖能与水草共生的鱼类、青虾,产生稳定的收益,既满足了大通湖治理退养的需求,又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2019年,大通湖沿线6000亩精养鱼塘全部退养,群众在政府的引导下全部改种了水草,95%以上的养殖户亩均效益在当年就达到了8000元以上。针对大湖区域实际,大通湖区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政府牵头从群众手上流转了约5000亩成片的土地和池塘,完成了总装机容量200MWp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约2亿度,创税4000万元以上,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今年,湖南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总结工作现场会相继在大通湖区召开,大通湖治理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今日的大通湖,从劣V类的“后进生”蝶变为先进典范,成为水环境治理的行业标杆。


原文链接:http://sthjt.hunan.gov.cn/sthjt/xxgk/xwdt/szxw/202107/t20210722_19976757.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