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核能在我国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2020-07-02 来源: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图为岭澳核电站。中广核供图

  近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核能发展蓝皮书《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据悉,自2017年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联合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共同主编《中国核能发展报告》蓝皮书。蓝皮书作为每年定期出版物,对外公布我国核能发展的重要年度数据,客观、公正、专业地全面反映和分析我国核能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蓝皮书首席专家王毅韧从核电生产运行、核电工程建设、核能科技创新、核燃料循环产业、核电装备制造、核能行业管理与安全保障以及核能国际合作7个方面介绍了2019年中国核能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对我国核能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和展望。

  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运行核电机组达到47台

  “2019年,海阳核电2号、阳江核电6号、台山核电2号3台核电机组投入商运。”王毅韧介绍。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运行核电机组达到47台。2019年全国核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346.22小时,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为83.86%,同比略有下降。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研究报告表明,发展核能是推动能源低碳化转型的重要选项。当今世界主要核大国,特别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都坚定不移发展核能。核电占发达经济体发电总量的18%,是其最大的低碳能源选项,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贡献了一半的低碳电力,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贡献者。

  但我国核电装机和发电量在总装机和总发电量中的占比较低,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距离。2019年,我国核能发电量为3481.3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8.09%,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88%。

  《蓝皮书》显示,目前,核电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清洁能源主力。核电作为清洁低碳基荷电源,有利于改善能源与负荷分布的空间结构,形成更为安全的电网,对优化能源整体布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核电与风光伏等清洁能源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加快形成。

  我国运行机组83.74%的指标优于中值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蓝皮书》显示,2019年,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发生1起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1级运行事件,未发生2级及2级以上的运行事件,主要运行技术指标保持国际前列。

  各运行核电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件、环境事件、辐射污染事件,未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未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各运行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控制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范围内。

  “与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规定的性能指标对照,在全球400多台运行机组中,我国运行机组83.74%的指标优于中值,72.52%达到先进值。”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廷克说。

  福岛核事故后,社会公众高度关注核安全,项目周边群众参与到决策中的意愿也越来越高,核电企业的公众沟通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为此,核能企业正在不断从转变沟通方式、创新沟通平台、提升行业沟通能力等多方面努力,致力于建立透明、可参与的核能行业公众沟通长效机制,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并营造良好的公众沟通社会环境。同时,增强核能企业与地方利益的关联度、有效实现与地方融合发展,也是核能公众沟通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能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并创新与地方融合发展、利益共享的方式方法,形成了‘生态核电’等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并将随我国核能事业的稳步发展而不断完善。”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波表示。

  《原子能法(草案)》立法程序正在推进

  “2019年,《原子能法(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立法程序正在推进。”《蓝皮书》显示,《核安全法》为我国实现核能安全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阐述中国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

  “随着《关于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行业政策的发布,我国核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趋于完善。”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副主任邱建刚介绍。

  “核电将更加广泛参与电力市场改革”。《蓝皮书》还就未来我国核能发展形势进行了展望。核电企业将面对“优先发电合约+市场化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交易+辅助服务交易”多级市场,且预计市场化交易电量会显著增长。

  预计2020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1台(不含台湾地区),总装机容量52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7台以上,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到2035年,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合计将达到21亿千瓦。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