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一汪清水映底色(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07 来源: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今年暑假,平均每天有约12万名游客进入大理洱海生态廊道,感受“诗与远方”;刚结束的2024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上,10天内参与人数达65万人次;云南腾冲陷河河畔,环境优美的和顺古镇2023年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

  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众多河流,当地人视水为珍宝。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云南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助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民富。

  将洱海的垃圾“吃干榨尽”

  “这是全国最大的绿色‘粪坑’。”日前,在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垃圾处理车间,全国劳模、公司负责人钟顺和幽默地对记者说。

  据统计,整个洱海流域每年会产生134万吨左右的有机固体废弃物,包括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厨余垃圾等。这些废弃物一旦没处理,便会在雨季被冲到沟渠,流入洱海。

  经过近20年的探索,该公司形成了洱海流域有机废弃物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模式,在洱海流域18个乡镇(街道)建成27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多个非固定式流动收集点,投放废弃物收集车辆251辆,日均收集处理量近2000吨。

  洱海流域的养殖户做梦都没想到,日常产生的粪便不仅有人收集,还能卖钱。“我们服务着22380家养殖户,15231家餐饮单位以及38座污水处理厂,目前累计收集349.19万吨废弃物。”钟顺和说。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依托张福锁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共建“顺丰洱海模式暨有机循环与有机农业科技小院”,形成一整套全自主处理工艺技术体系。洱海流域10余种有机废弃物通过加工处理、资源化利用,可以生产出生物天然气、生物有机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园林绿化肥等各类型产品。

  钟顺和举例,餐厨垃圾里的鸡骨头、鱼骨头等都会被挑出来磨成骨粉,提炼出的油用作生物柴油、盐用于工业,剩下的渣液制成浆进行液氧发酵产生生物天然气,每年节省燃气费约1200万元。

  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村庄环境越来越好,水质越来越好,洱海越来越漂亮。

  滇池黄金旅游岸线“华丽转身”

  刚刚结束的2024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上,3500人同时品尝云南咖啡,成功挑战“最大规模的咖啡品鉴派对”吉尼斯世界纪录。10天之内参与人数达65万人次。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总经济师杨鹏介绍,未来滇池黄金旅游岸线还会举办灯会、音乐节、体育赛事、康养等文旅活动,这是昆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终极目的是推动滇池生态环境治理。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滇池曾出现严重污染。2005年时,滇池爆发严重的蓝藻和水葫芦灾害。“鸟类、鼠类都可以在上面行走。”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袁亭聚说。

  对此,昆明市大力开展雨污分流,新建200多公里的排水管网,在滇池流域新建扩建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3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对流入滇池的35条主要入湖河道按“一河一策”方式治理,把上游河道来水引入湿地,通过5~7天的停留,水质再次净化后,流入滇池。

  “环滇池区域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湿地体系,有58个湿地公园,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对污水雨水有效进行生态涵养和净化。”杨鹏说。如今滇池流域树更绿了,鸟更多了,鱼也更多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此外,昆明还施行了滇池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政策,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海晏村昔日以捕鱼为生,像这样的村子该何去何从?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滇池水质持续向好,海晏村打造“七彩落霞观光村”与“落日集市”,每天游人如织。昆明滇池度假区大渔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铁说,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7万元。

  边陲小镇因河顺而“和顺”

  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和顺古镇,陷河穿境而过,游客结伴泛舟,在绿荫垂柳、青瓦白墙的映衬下,恰似“人在画中游”。

  因大盈江河、陷河两水穿流而过,和顺也称“河顺”,村庄依山顺河而建,形成了月牙形的居住群落,虽经600多年沧桑变迁,潺潺流水依然滋润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如今,和顺古镇成了国内外游客心向往之的生态之乡、宜居之地。

  近200宗古建筑古民居群落依山傍水,与整个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水域生态和植被绿化生态相融合,人与生态圈和谐共生。

  为保护小河饮水不受污染,和顺先辈在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上格外用心,在村前修筑了一条排水灌溉一体的“大阳沟”,既能让雨季从山上流下的浑浊水不流入小河,又可供周围水稻插秧用水。

  如今,当地不断修复绿植资源,让这片土地更绿。和顺镇党委书记彭海邦告诉记者,和顺镇对张家坡荷花池、贾家坝荷花池进行整体打造,采取控源、截污、清淤、修复等多种措施,对和顺河、陷河湿地、野鸭湖等进行全面的治理,目前辖区内生态植被覆盖率达70%,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随着生态环境的向好,陷河湿地吸引了众多鸟类前来,截至目前共记录到280余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0余种。

  让彭海邦欣喜的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突显,全镇70%以上村民都参与旅游发展,村民捧上旅游饭碗,老百姓参与保护河流、防范污染,有了内生动力。

  据统计,2023年和顺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3277元跃升至2023年的18560元。


原文链接:https://sthjt.yn.gov.cn/ywdt/xxywrdjj/202409/t20240903_2398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