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志清: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4-09-06 来源: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韶关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哪些成效?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韶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哪些促进作用?韶关又将如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日,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机制组织生态环保督察专题发布,韶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陈志清接受了《环境》杂志、“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专访,回答有关问题。

  

  请问韶关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陈志清:韶关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74.59%。近年来,韶关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把守好绿水青山、打造生态样板作为韶关一切工作的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今年1-6月,韶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5%,全市34个地表水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空气质量、水质指数均排名全省前列。

  

  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志清(前排左三)带领市政府检查组到市区督导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作

  

  

  扎实推进绿美韶关生态建设

  做好提质文章,因地制宜规划形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一张图”,2021年以来完成林分优化77.3万亩,新造林抚育39.6万亩、中幼林森林抚育100万亩。做好增绿文章,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协同联动机制,投入绿化总资金超亿元,发动社会各界力量超18万人参与、共计植树155万株。做好护绿文章,全面压实市县镇村组五级林长制、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连续三年获省林长制考核优秀等次,在省2023年度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

  全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全领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韶关连续四年获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管好用好105个县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岭南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批项目入选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全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着力推动钢铁、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建成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绿色工厂9家、数量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第二,成功入选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抓好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累计签约引进大数据产业项目超60个、总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预计到今年底韶关集群智能算力规模将达1万P,华南智能计算产业高地正在成形。

  

  

  碧水蓝天(摄影:张铁铃)

  

  

  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进行了督察,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也正在开展。请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韶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哪些促进作用?韶关将如何抓好督察发现问题整改?

  

  陈志清:韶关坚持把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统筹全市资源力量,加快补齐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两高”项目管理等方面问题短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其中,2022年因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推动老工业城市生态发展成效显著,被列为广东省“督察整改看成效”5个正面典型案例之一。接下来,韶关将继续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扎实的作风,一以贯之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坚持领导带头抓整改

  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市领导包案机制,制定完善整改方案,细化清单台账,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问题整改,做到一抓到底、限期销号。

  坚持动真碰硬抓整改

  重拳出击,紧盯督察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督查调度机制,每月调度进展情况,全面压实整改责任,严密防范处置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虚假整改问题,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清仓见底”、整改到位。

  坚持举一反三抓整改

  统筹推进“当下改”和“长远立”,聚焦问题不足,补齐机制短板,尤其是在小水电整治、行业节能减排、饮用水水源保护等领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整改一个问题、化解一类风险、堵塞一批漏洞。

  

  三江六岸

  

  

  下一步,韶关将如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陈志清:韶关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严要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开展绿美生态建设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着力建设生态山水城市

  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依托依山傍水、山水环绕的自然环境,持续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统筹推进县城品质提升、美丽圩镇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科学布局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群众尽情享受优美生态环境。

  全力打造绿美韶关样板

  发挥岭南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牵引作用,统筹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和林业经济开发,力争到2025年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40万亩以上、林下经济年产值达80亿元,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韶关样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抓好水源环境风险防控,深入推进区域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确保空气质量、13个国控断面水质指标等全面达标,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提档增效。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工业技改提升行动,加快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纵深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1+6”平台建设,抓好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华南装备园、翁源创新原料药基地等载体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我家就在岸上住(摄影:杨亦武)

  

  

  韶关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效?

  

  陈志清:韶关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韶关路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深入实施“富硒香米、韶关白茶、高端蔬菜、保健菌菇、优质水果、精品花卉、生态畜禽、泉水鱼蛙、特色种业、农加文旅”十业千亿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工程,已打造25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域全覆盖,建成81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拥有国家地标农产品17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77个、居广东全省第一,韶关食用菌年产量达3.5万吨、占广东食用菌市场70%的份额,国兰供应量超全国的60%,“韶关兰花”“韶关珍果”“韶关食用菌”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享誉省内外。

  做优做特生态林业产业

  出台《关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2024—2033年)》,着力在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打造“韶关茶”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超6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0亿元。实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依托竹林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的优势,加快建设丰产竹林基地,推动竹笋竹材精深加工,着力打造竹产业专业园区,力争2026年竹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2023年始兴县竹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刨花板产量居广东第一。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出台“引客入韶”和旅游宣传营销激励措施,全力推动“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等景区适应新消费趋势进行业态开发,目前已建成3A级以上景区44家,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21个,11条线路和12个品牌地分别入选广东省100条森林旅游特色线路、100个新兴品牌地,2023年游客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0%和60%,美丽生态正加快转为美丽经济。

  积极拓展林业碳汇开发机制

  深化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全省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大力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储备,率先在全省开展林业碳普惠试点,创新开发《广东省竹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全国首单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等5个案例入选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

  

  《韶阳楼》(摄影:谭富堂)

  

  


原文链接:https://gdee.gd.gov.cn/hbxw/content/post_44894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