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时评

壮美广西·新山海经⑰丨大桂山里新“蜥”望

发布时间:2024-09-02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视频剪辑:杨灵烨、经荔云

  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贺州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9.6%。保护区内,沟谷交错、溪流纵横,是鳄蜥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

  约500只野生鳄蜥生活在这里,占全球野生鳄蜥种群数量的三分之一。

  鳄蜥,最早诞生于2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被称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

  为了一睹鳄蜥真容,8月10日,记者从贺州市区坐车1个多小时,来到八步区合面狮湖国家湿地公园码头,再换乘快艇溯江而上,20多分钟后,进入保护区北娄片区。

  深山密林之境,外访者想到的是,风光无限好,笔下可作诗。

  真实情况怎样呢?“联通不通,电信不信,移动有时在风雨中一动不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一句调侃,直接将“诗与远方”拉回现实。

  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秘境,保护区工程师罗树毅坚守了15载。

  一间锈迹斑斑的铁棚小屋,坐落在北娄片区的山脚下。罗树毅就日夜值守在这里。

  2009年春天,一个清晨,刚入职两个月的罗树毅沿着山间小路晨跑。忽然,一只小动物从溪沟上方的树枝,呈自由落体状“咕咚”一声没入水中,不见了踪迹。

  “好一个干净利落的跳水动作。”罗树毅据此初步判定,应该是一只鳄蜥。

  

  雄性鳄蜥

  鳄蜥特别胆小,一受惊动,便松开指爪,跌落水中,潜藏起来,因此被当地称为“落水狗”。

  待到夜深人静,他拉上同事,重返旧地仔细调查,发现一只鳄蜥正抱着白天那根树枝睡大觉。

  继续顺沟探访,又发现几只。经标识核对最终确定,这条溪沟里,生活着10多只野生鳄蜥。

  很快,铁棚小屋搭建起来,罗树毅和同事们轮流入住、日夜值守,防范非法人员偷猎。

  为了接近那只胆小的“落水狗”,罗树毅每次晨跑都故意放慢脚步,微笑着向它挥手打招呼。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鳄蜥觉得来者无恶意,不再躲闪,还让他轻抚额头。

  冬去春来,这只鳄蜥在溪沟安逸生活了3年,诞下7只宝宝。

  “因为山洪,它原来住的涵洞被破坏,迁移到了溪沟下游。”为此,罗树毅和同事们专门更改巡护路线,继续当起护蜥使者。

  其实,从2010年开始,这些护蜥使者们不仅保护野生鳄蜥,还多了一份使命,就是开展鳄蜥救护以及人工繁育工作。

  就在这年,保护区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大桂山保护区鳄蜥救护繁育中心,13只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实验室的鳄蜥,率先在此安家。

  罗树毅是救护繁育中心第一任“大管家”。

  “没有经验案例,更没有教科书。”说起人工繁育鳄蜥,他有说不完的亲历故事。

  一次,在换池饲养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两只刚成年的鳄蜥不见了,经核对编号,正好是一雌一雄。“它们要私奔,就任由它们去吧。”罗树毅笑着对同事说,动物也需要浪漫,不用束缚它们。

  

  鳄蜥母亲与宝宝在一起

  “今年3月,有着‘英雄母亲’称号的鳄蜥妈妈产下了13只鳄蜥宝宝。而在2021年,这位‘英雄母亲’创下了单胎生下14只鳄蜥宝宝的奇迹。”每当鳄蜥怀孕产仔,他都感到特别高兴,像是自己当了外公。

  如今,救护繁育中心人工繁育的鳄蜥开枝散叶,发展到740只。

  7月9日,保护区成功实施第四次鳄蜥科学野外放归。从2019年实施第一次野外放归以来,共计放归鳄蜥115只。

  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经营科科长何家松告诉记者,最早认识到鳄蜥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的,是原大桂山林场场长苏勇,在他的奔走呼吁下,2005年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成立。此后,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阳春生加紧推进保护区建设,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科研。

  鳄蜥,这个古生物迎来了新生。

  而林茂溪众山脚下的铁棚小屋,经过岁月的侵蚀,显得格外破旧。

  “我们刻意不拆小屋。”罗树毅说,小屋象征着坚守与传承,从苏勇到阳春生,再到年轻科研人员,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让“活化石”鳄蜥在大桂山的小溪沟里获得新生。


原文链接:http://sthjt.gxzf.gov.cn/zwxx/qnyw/t1891995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