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时评

和美峡江

发布时间:2024-08-19 来源: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沙滩、露营、非遗展演……位于江西吉安市峡江县巴邱镇的蒋沙村,曾经的贫困小山村,如今华丽转身为集非遗体验、户外拓展、赣江观光、夜经济等元素于一体的乡村“度假村”。

  近年来,峡江县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景区化村庄,发展一批生态产业,拓展“两山”转化路径,让乡村更加和美、百姓更加幸福。

  生态美景赋能和美乡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锦绣湖湿地公园,已有不少居民在晨练,跑步、健步走、打太极拳……“出门进公园、散步闻花香,这生活很舒心。”家住公园旁的80岁退休干部周高根由衷地称赞道。

  “以前,这里是充满垃圾污水的沼泽地,臭气熏天,蚊蝇乱飞,行人绕道走。”周高根说,峡江县投资1.18亿元,将锦绣湖打造成城市湿地公园,如今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从污水横流的沼泽地,到市民的休闲花园,锦绣湖湿地公园的华丽变身,彰显了峡江县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近年来,峡江县聚焦“微改造、精提升”,认真做好农、旅、文、康、养融合文章,高标准打造巴邱镇蒋沙渔村、金坪民族乡新民村等示范村和巴仁公路赣江沿线示范带,形成一批“点上精美、线上出彩、面上宜居”的景区化村庄。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峡江县全力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三大工程治理。今年完成农村问题厕所整改3125座,占年度任务的81.25%;完成7个圩镇及57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圩镇生活污水治理全县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管控率)达到40%以上。

  为长效管护村庄环境,峡江县将全县自然村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5G+长效管护平台监管,实现“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二维码全覆盖。2024年全县受理群众上报问题711起,办结率99.93%,好评率99.87%。

  生态产业赋能绿色发展

  7月,马埠镇固源村的葡萄开园上市。走进葡萄园,藤叶下挂满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果实饱满、色泽诱人,不少闻“香”而来的游客穿梭其中,体验采摘乐趣。

  “我们的阳光玫瑰葡萄,皮薄果粒大,果肉汁多味甜,深受到消费者青睐。今年种了30亩,产量在9万斤左右,大概能卖到90万元。”果农陈红香高兴地说。

  像这样一个生态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故事,不断在峡江精彩上演。近年来,峡江县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大力发展绿色大米、精品果蔬、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今年新增富民产业面积1.3万亩,全县农业产业总面积达到34.2万亩。截至目前,全县授权“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达48家,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突破4.6亿元,品牌农产品平均溢价22%。

  同时,峡江县大力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做好农旅融合文章,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旅游饭。今年来,成功将桐林乡石坵村、水边镇湖洲村、金坪民族乡新民二组、仁和镇仁和村、金江乡梅元村、罗田镇张家村、砚溪镇樟溪上村等村庄打造为“有颜值、有气质、有业态、有消费、有运营、有管理”六有景区化村庄。

  生态经济赋能群众增收

  走进寒梅岭中药材种植基地,只见岗梅中药材长势喜人。峡江县鸿灿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星光介绍,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种植岗梅500余亩,成熟后总产值预计可达500万元,净利润200万元,带动了周边50余户村民致富奔小康。

  “农闲的时候,我们来这边做事,每天能挣一百来块钱,也不很累,挺不错的。”村民胡龙孙高兴地说,“此外,我们还有土地入股分红,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峡江县强化生态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和翠冠梨,辐射带动8000余户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2000余户农户发展翠冠梨种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余亩、翠冠梨种植面积2万余亩,户均年增收3.6万元。

  既要让农民富起来,也要让村级集体强起来。峡江县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行动,制定《峡江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规划》,全力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多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已有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下一步,峡江县将实施村庄建设提升、富民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治理提升、城乡资源配置优化、联农带农增收五大行动,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art/2024/8/14/art_42067_49808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