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浙江实施5轮“811”行动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发布时间:2024-08-16 来源: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踩下污染“急刹车”挂上逐绿“前进档”

  浙江实施5轮“811”行动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朱智翔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来浙江旅行的游客,无不赞叹浙江的“美”:从浙北的水乡古镇到浙南的田园村落,从浙西的秀山丽水到浙东的海岛渔村,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

  然而,如此诗画般的美景也曾因“污染”蒙尘。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浙江,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也率先感受到“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面对高增长背后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亲自谋划部署了生态省建设,并于2004年把“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载体抓手,率先率先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

  20年来,浙江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道路,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先后实施了5轮“811”行动,建成了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蓝色循环”接续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功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和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脉相承向“绿”而行

  钱塘夏日,岸绿水秀,诗情画意。7月的杭州钱塘江畔处处美景。

  漫步钱塘江畔,从清晨到日暮,行看潮起潮落,坐观云卷云舒,分分钟都是大片。

  钱塘江,浙江的“母亲河”,如今秀丽的钱塘江,其流域水污染一度十分严重。2004年初,钱塘江60%以上断面水质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江面上到处是水葫芦,群众意见很大。

  对此,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神色严肃地说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历经半年调研、规划、部署,2004年10月,“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在浙江拉开序幕。“8”指浙江的八大水系:“11”既指浙江11个设区市,也指当时浙江省政府划定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包括黄岩化工医药基地、平阳水头制革基地等。

  首轮“811”环境污染整治3年行动,针对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狠狠踩下了刹车。2008年,“811”环境保护第二轮3年行动启动。此时的“8”已演化成环保工作8个方面的目标和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11”则既指当年提出的11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也指省政府确定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

  随着6年两轮“811”行动的实施,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到投入最多、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2011年,浙江开启了时长5年的第三轮“811”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从全面推进环境保护转为立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来,推动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6年,第四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启动,通过开展绿色经济培育、节能减排、“五水共治”等11项专项行动,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目标。

  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2023年以来,浙江部署实施了第五轮“ 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深入实施8个专项行动、积极打造11个先行品牌,推动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示范推广性、战略引领力的标志性成果。

  “每一轮‘811’行动有不同主题和内涵,但工作内容是一脉相承、层层推进。”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三生融合”逐“绿”同行

  三折清流溯欲穷,轻舟犹在翠微中。衢州,钱塘江南源,江水复清,今非昔比。乌溪江穿过沈家经济开发区,清冽见底,两岸草木繁茂,水鸟纷飞。难以想象,20年前,化工企业的工业废水直排入江,周边和下游百姓苦不堪言。

  乌溪江边,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的污水处理厂见证了种种变迁。厂长兰季丰在这里工作了22个年头。最近他每天都会在厂里走几圈。

  从中控室、到生化池、再到排水口……每到一处,他总能回想起当年习近平来此察看的情景和“钱塘江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在全省前列”的指示。“最早,处理厂集纳园区49家化工企业的污水,后来衢江区壮士断腕将这些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搬迁,2013年通过‘五水共治’截污纳管,处理厂集纳处理园区内所有工业企业的污水,每一步都走得无比坚决。”兰季丰感叹。如今,经污水厂处理后的水质都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排入河道后不再影响水质,乌溪江的水也越来越清澈。

  出了污水厂往西约10公里,就来到了衢州英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当年从沈家经济开发区搬迁企业之一,为废水处理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元,预处理水平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2005年,习近平同志的那次调研对我们的启发很大,抓住搬迁的契机,我们更新环保设备、改进工艺水平,实现了提质降本、转型升级。”英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杨双土说。

  这些年,英特还自主研发多项提取技术,从废水中提炼硫酸钾、苯酚等化工原料,真正做到对原料和副产物“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很多国内同行因为解决不了环保问题而难以生存,我们不仅能处理还能产生效益,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杨双土说。近年来,英特高分子产值翻了四番,核心产品对羟基苯甲酸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占有率位列前茅。

  整治环境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是浙江绿水青山越建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

  在“浙”里,先后实施5轮“811”行动,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山水田湖草海一体化治理,推动全要素、全形态、全链条治污,深刻重塑城乡环境,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浙”里,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推进循环经济“991”升级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区建设,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最早推行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有效使用制度。浙江城乡呈现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生动局面。

  生态变“绿”,生产逐“绿”,也在推动着生活向“绿”。

  在“浙”里,大力传播培育生态文化,设立全国首个“生态日”,率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等绿色细胞创建,形成了绿色、低碳、循环的社会新风尚。

  攻坚克难追“绿”前行

  “盛家布艺”看扎染、“李氏梨膏糖”喝糖水、“猫的小院”撸猫…今年以来,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金华义乌李祖村,白墙黛瓦、绿意盎然,诗画的景致,活力的韵味,吸引着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之路,感受美丽浙江建设的生动实践。

  美丽浙江建设,如今已在之江大地描绘出一幅“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的秀丽长卷。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坦言,当前美丽浙江建设正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攻坚期、压力叠加的破题窗口期、增进福祉的质效提升期、突破瓶颈的变革攻坚期。浙江既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等共性问题,也要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安全风险的容忍度更低。

  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水、异味等问题,浙江加快补齐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2021年以来,全省共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城镇生活小区2396个,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289.5万吨/日,完成1000余个生活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县县全覆盖”、原生垃圾“零填埋”。

  此外,浙江污染防治从碧水、蓝天、净土等重点领域向海洋拓展,也将攻坚任务从浅水位推向深水区。

  位于温州平阳的南麂列岛诸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去年被评为全国美丽海湾。“以前海边有塑料垃圾、废弃渔网,现在漂亮多了。”南麂岛村民郑大伯说。

  如诸湾般,浙江近岸海域实现“脱胎换骨”蜕变始于三年前。2021年,浙江省政府印发实施《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动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控制、实施滩涂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在基层,绍兴退出清养曹娥江二号闸附近5000亩养殖鱼塘,嘉兴投放海三棱藨草种丸约1200万颗。全省上下协力,到去年底,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历史最高水平。

  从海洋污染防治到绿色低碳发展,浙江把生态环保难题作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在宁波镇海区,一家钛白粉工厂曾因露天堆放红石膏、未落实防雨防渗措施,被群众投诉举报。当地没有止步于现场处置,“我们利用堆场红石膏回填围垦区域,节约土建材料使用费约0.54亿元。”该钛白粉工厂负责人说,通过科研联合攻关,新产的红石膏还能100%资源化利用,应用在企业年产60万吨的水泥缓凝剂项目,这也是全国钛白粉行业“变废为宝”的创举。

  2021年以来,浙江新增30个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30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并计划通过3年时间分批完成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等13个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同时,作为全国首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浙江牵头开展了长三角区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于今年6月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启动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并开展全国首批跨省交易。

  下一步,浙江将紧扣打造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和美丽中国省域先行地的目标,围绕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计划,从生态治理、生态经济、生态家园、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和党的全面领导等6个方面持续发力。

  


原文链接:http://sthjt.zj.gov.cn/art/2024/8/15/art_1201344_589567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