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中国环境报》拓宽转产渠道,庐山小渔村火出圈

发布时间:2024-08-04 来源: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蓝天、碧草、野花,白色的灯塔与远处的风车遥相呼应,湖面波光粼粼,马路对面便是鳞次栉比的屋舍。

  记者近日走进江西省庐山市南康镇大塘村,仿佛走进了动漫世界,夏日的村落别具诗情画意。游客熙熙攘攘,流连忘返,曾经以“捕鱼为生”的小渔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热闹非凡的“网红村”。

  解开心中“疙瘩”,渔民退捕“洗脚上岸”

  在鄱阳湖全面禁捕之前,大塘村避风港内渔船云集,绵延停泊达千米,而在湖滩上垃圾随意抛撒,滨湖道路坑坑洼洼,房屋老旧不堪。

  “船啊船,跟我几十年;大风波浪起,稳坐钓鱼船。太公起队上千年,都在河里搞渔船;又没地来又没田,都靠河下搞点生活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祖辈辈以来,捕鱼是这个小村子的唯一生活来源。

  在渔业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鄱阳湖于2021年1月1日时起开启10年禁捕期。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庐山市全力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大塘村作为渔业大村,成为禁渔工作关注的重点村落。

  一边是政策要推行,不能打折扣;一边是群众呼声要倾听,不能置之不理,大塘村禁捕退捕之路走得很艰难。

  为让渔民响应政策号召,镇村两级组建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工作组,采取“工作组包片、党员干部包户”的方式,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逐步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

  “村民们一开始并不理解禁捕退捕工作,工作组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秋林表示,随着工作开展、宣传发动,群众的态度慢慢由抵触到理解最终转为支持。

  大塘村的渔民们纷纷“洗脚上岸”,他们中有的人外出谋生,有的人则加入了本地护渔巡湖队,退捕禁捕工作顺利推进。

  定点帮扶稳得住,小渔村变身“后花园”

  渔民退捕后,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事关民生发展大计、百姓福祉。

  “我们建立起451户898人持证渔民一户一档信息库。按照‘1+1+X’的模式,镇、村两级通过整合行业资源,组建成立渔民转型产业发展理事会,所有退捕渔民统一纳入理事会管理,由理事会根据渔民的个人意愿就近在下属协会介绍或安置工作,并组织渔民参加转产就业培训。”南康镇退捕禁捕群防联治工作站负责人雷华介绍。

  与此同时,南康镇还推动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通过部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举措,拓宽转产就业渠道,促进渔民就业增收。

  “我们通过完善机制,实现了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雷华说道。

  在庐山市政府的支持下,大塘村还以“逐浪大塘·鲜味渔村”为发展定位,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岸线景观绿化提升、特色景观营造、渔文化广场打造、渔家院落改造、岸线亮化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建设,打开滨湖岸线休闲空间,提升滨湖建筑风貌,打造滨湖体验场景,增强滨湖风情体验性和趣味性,彰显大塘村悠久的渔文化特色。

  2023年,大塘村被列为庐山市和美乡村暨“百村示范”重点打造村落。

  青山绿水绕村过,移步易景入画来。如今的大塘村在转型发展中实现蜕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小渔村变身成为城市“后花园”。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举办的“游购乡村·鱼跃大塘”示范展示活动在大塘村精彩开演,除了现场近5万观众观看外,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等新媒体平台观看人次超300多万,活动生动展现新农人的新面貌,擦亮了“网红渔村”的品牌,让这个小村子释放出更多的生机活力。

  从靠水吃水到吃上生态饭、旅游饭、文化饭,大塘村“火”出了圈。夜幕降临,在大塘村经营一家“网红”甜品店的店主李梦,正在直播间,向粉丝朋友们介绍大塘村绝美的风景她的甜品,她立志塑造风景中的“林夕家”。

  生态好了,口袋富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中,庐山市的这个小渔村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art/2024/8/2/art_42069_49717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