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时评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率媒体团到桂林市开展主题采访活动 解锁“一江碧水”的生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4-06-13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在漓江风景名胜区,采访团记者们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拍下两岸美景,为漓江生态环境点赞。记者 唐健扬 摄

  为进一步加大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成效宣传报道力度,6月2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率媒体采访团到桂林市开展六五环境日广西“千里西江”主题采访活动,一同探寻桂林的“绿水青山”生态密码。

  活动当天,来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广西日报等区内外十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聚焦桂林生态环境工作的成绩和亮点,先后来到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阳朔漓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遇龙河、高田镇历村等地,通过线下实地走访、线上实时传播相结合的全媒体报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桂林市高质量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一江碧水 看漓江见证生态之变

  夏日的漓江水草丰茂、白鹭翩跹,一江碧水见证了漓江生态的改善,也是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绿色发展,切实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缩影。

  目前,桂林实施有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海绵城市等重大项目3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建设全线退距300米,对漓江10条支流进行截污集中治理,沿岸所有乡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漓江风景名胜区首批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开航,“桂桂渔”渔船全部拆解上岸。漓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

  采访团乘船从杨堤码头顺流而下,听取相关负责人对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介绍,大家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拍下两岸美景,为漓江生态环境点赞。

  “桂林在生态修复上,最大限度保证了景观的原真性,让鱼虾等底栖生物都能找到适宜的栖息环境。这不仅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提升了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中国环境报记者邢彭说。

  山青水碧生态美,漓江处处展新颜,是区内外媒体记者们的共同感受。未来,漓江这颗锦绣河山上的明珠将更加璀璨。

  智慧监测 看科技守护秀美漓江

  生态核查无人机升空后,边巡飞边拍摄记录沿途漓江流域的森林植被、山水地貌等环境要素……在桂林漓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大量前沿智慧监测技术的应用引起了采访团浓厚的兴趣。

  采访团先后参观了数字漓江平台、漓江流域生物标本展示墙、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空气自动监测站、漓江水生态自动监测站和漓江无人机智能巡查值守平台,感受桂林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数智化监测技术在守护秀美漓江方面的建设成果,对桂林推动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新成效给予了肯定。

  新黄河客户端北京新闻中心记者李运恒表示,在采访中不仅领略到了漓江的美丽景色,也看到了桂林在保持水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站,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漓江站属于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也是广西生态质量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杨海菊介绍,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在固定监测点位监测到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3种、鱼类(环境DNA)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

  在漓江流域源头猫儿山,监测人员还发现了全新的两栖类物种桂北琴蛙,充分体现了漓江生态保护的成效。

  绿水青山 看桂林乡村振兴姿态

  遇龙河平缓清澈,两岸群山环绕,植被连绵不绝。

  穿过阳朔县城5公里,来到遇龙河夏棠码头,采访团乘坐竹筏顺着碧波荡漾,考察遇龙河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惬意之情。

  在阳朔高田镇历村,宽敞整洁的村庄道路,风格统一的建筑风貌,民宿酒店、咖啡厅、餐馆……一幅幅展现着生机与时尚的美丽乡村画卷,给媒体记者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019年,高田镇投入3000万元实施历村风貌整治提升工程,建生态停车场、硬化村道、新建绿化,只用了3个月,历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如今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比我想象中的美丽乡村更美,不仅有颜值,还有内涵。”光明日报记者张蕾一路走来对历村的印象特别深刻,“月亮山下的小山村,不仅有民宿、咖啡厅、餐馆……如今靠着旅游业年收入竟然达7000万元,这是乡村振兴的最好见证!”

  实地采访结束后,各大媒体记者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通过电视台、门户网站、报刊、公众号、视频等形式加强对桂林生态环境工作的宣传。

  据了解,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将在南宁举办,“千里西江”主题采访行作为活动的一部分,还将继续前往北海、南宁等地。

  届时,桂林市将围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主题,同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桂林样板”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thjt.gxzf.gov.cn/zwxx/qnyw/t1852272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