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全文实录 |“美丽北京 你我共建” 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年终盘点

发布时间:2024-01-31 来源: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作者:佚名

  导语:2023年12月22日下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办了《“美丽北京 你我共建”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年终盘点》发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出席。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黄玉虎,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晓云,北京日报记者骆倩雯,西城区“蓝天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杨军剑,分别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这一年来在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感受到的变化。在互动环节,针对记者感兴趣的“两山”基地创建、美丽河湖、CCER、公众参与4个关键词并举牌提问,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王玮、应对气候变化处三级调研员李春梅、水生态环境处二级主任科员陈晶、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刘磊揭秘解读。活动由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安欣欣主持。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安欣欣):各位市民朋友,亲爱的“北京生态环境”粉丝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年终盘点现场。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来自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的安欣欣。

  近年来,“北京蓝”出镜率越来越高,摄影爱好者们在故宫午门、首钢园就能捕捉到美丽的星轨,从核心城区到京郊乡村,从城市街巷到河畔山林,我们出门见绿,推窗见景,“生态绿”覆盖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美的生态环境背后少不了“你我”的默默耕耘和用心守护。

  我们今年年终盘点的主题是“美丽北京 你我共建”,这些共建者中有忠实传递环保声音的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者、有参与区域协同治理的工作者、有以科技护航生态的科研人员、有用文字绘就绿水青山的媒体人、更有用热爱守护文明的志愿者……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

  我们还将参与共建的各领域代表都请到了现场,他们有我的同事,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有潜心钻研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科研人员,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黄玉虎;有区生态环境局的基层工作者代表,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晓云;还有环保领域的资深媒体人代表,北京日报记者骆倩雯;以及环保志愿者代表,来自西城区“蓝天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杨军剑。

  今天,他们将从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这一年来在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所感受到的变化。

  下面我把话筒交给他们,听他们来讲述这一年参与美丽北京的共建故事。

  首先,我们请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处处长郭萌以宣传工作者的视角,回顾盘点2023年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果和亮点。

  

  郭萌(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处处长):大家好,我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的郭萌。到今年,我已经在生态环境宣传岗位上工作了12年。这12年,我和我们的宣传团队一起,助力各个部门的同事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路上携手前行。今天,我将从宣传工作者的视角,带大家回顾这一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的变化。

  这一年,围绕着生态环境的业务工作和公众的关切,我们召开了16场新闻发布会,组织了不同主题的采访。

  我们的话题,涵盖生态环境多方面。包括空气质量、扬尘精细管控、生态环境执法、京津冀协同、土壤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绿色农业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等……既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举措和成果,又有科普和普法,既有引领示范又有案例曝光。

  我们的脚步,走出发布厅,走进绿水青山间。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车公庄西路14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第三会议室发布厅,不仅如此,记者朋友还和我们一起深入平谷的田间地头,西城的执法现场、海淀朝阳的标杆工地、大兴的新凤河畔,还去到了雄安……努力让公众透过记者的镜头和笔墨,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对我来说,每一场发布都忠实的记录了我们的工作和北京生态环境变化,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每一次采访仍记忆犹新。

  记得2023年开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是公众最关心的空气质量。在这场发布会上,我们欣喜地分享了PM2.5连续两年达标的消息。无论是作为生态环境工作者还是一名北京市民,我都因此而高兴骄傲。

  新闻发布的脚步没有停,污染防治攻坚的脚步更没有停,为了推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我们在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路上,不断探索。

  今年实现了新的工作模式的突破。

  “三监联动”达成1+1+1>3

  生态环境保护是个专业性、综合性都比较强的领域,多年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一套高效精准的工作模式在碰撞和磨合中逐步形成、不断完善,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是让治污模式再升级的“三监联动”。

  简单说,就是“监测部门感知发起、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察执法部门实施检查”。这其中,像大气处、污染源处这样的环境监管部门是“发动机”,监测部门则像“哨兵”“耳目”,监察执法部门发挥“铁拳”作用,各司其职、精密配合。

  给大家讲一个实际案例。用电监测可以精准监测企业排污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是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8月25日,我们通过用电监测平台发现,某企业存在疑似生产设施开启而治污设施未同步开启的行为,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相关问题线索推送给生态环境局,区局随即开展现场核查,发现线索属实。生态环境部门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对设备进行核查和优化升级。8月30日,监测平台显示生产设施与治污设施同步开启运行,也通过了现场核查。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三监联动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让工作机制更顺畅了。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节点明晰、流程顺畅,形成闭环工作合力。

  监管手段更丰富了。重型柴油车和工程机械在线联网,有力监管重型柴油车污染排放。工地监控、道路尘负荷走航,以及卫星遥感等数据多源关联,实现扬尘源融合监管。

  效果评估更智能了。通过各种新技术,能够动态追踪移动源、工业源、施工工地活动水平变化,精准提供线索,支撑管理部门快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曾经有一线同事跟我说,以前的执法,更多的是凭经验去查,但是现在有了“发动机”驱使,有了“哨兵”指引,效率大大提升。可以说,“三监联动”达到了1+1+1>3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能力,推动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执法更高效更精准更有温度

  今年围绕生态环境执法我们召开了3场发布会,既有对新时代十年工作变迁的回顾,也有对典型违法行为的曝光。在我眼中,环境执法这支铁军既是有高科技手段加持的严格执法人,也是送法入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温暖普法人。

  我们组织了在执法岗位上工作十年的一线同事,推出了“十人十故事”系列。在这其中,我的同事李想用两张照片串起了他的十年执法故事,一张是十多年前的燃煤锅炉房,屋子里光线幽暗,灰尘遍地,墙面黢黑,另一张则是新近拍摄的燃气锅炉房,室内明亮整洁。两张照片对比十分强烈,从中我看到了这些年来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燃煤到燃气,越来越绿色低碳了;另一方面,我们的执法方式也从“人海战术”,变成了直接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及时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科技的加持,让执法更加高效了。

  执法工作的实施上突出科技赋能,从撒网式执法向目标式执法转变,这几年大家耳熟能详的“点穴式”执法、热点网格执法等,就是精准执法的体现。同事们还把普法宣传贯穿执法全过程,督促指导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动态将管理水平高、对环境影响小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开展非现场检查;设定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没有主观过错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执法更有温度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我们的新闻发布会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走出了发布厅,开到了绿水青山间,开到了田间地头,开到了河畔岸边,开到了工厂车间。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北京生态环境变化的记录,才更加生动和直接。

  今年七月,正值盛夏,骄阳似火。为了让大家真切感受“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我们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在平谷的“生态桥”和国桃基地,和大家一起体验了一把“小桃枝”的绿色循环农业之旅。

  在车间里,记者朋友们看到了平谷区创新启动“生态桥”治理工程,有效解决了“小桃枝”引起的生态环境治理“大麻烦”。废弃桃枝从田间地头进到生产车间,变身有机肥后再回到桃树下,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循环。

  在国桃基地,记者们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减少农业投入品、废弃物资源化,推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生动实践案例。

  就这样,通过一片桃园,一个厂房,一群村民脸上洋溢的笑脸,生态桥成了连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桥,生动折射出了北京市通过持续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和美治理,让“绿色颜值”实实在在点亮了首都乡村“生态价值”的有效做法。那天采访完,我们和记者的镜头、录音笔和笔记本都是收获满满的。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除了发布会,今年我还参加了几场很有分量的论坛和活动,它们都让我产生了新的感觉。

  首先是平台新。就在前不久,我和领导同事们一起参加了COP28大会,并在大会的“中国角”成功举办了首场地方政府边会——“北京边会”活动,以地方政府生动实践助力讲好中国气候环境故事。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对外展示北京形象,分享减污降碳北京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

  另外是话题新。今年9月,我们举办了2023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这是一场连续七年面向全球大都市发出的生态文明之约。随着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逐步深入,论坛的主题从最初主要关注空气质量,再到关注减污降碳协同;分论坛主题还涉及“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机动车排放控制”“VOCs治理”“碳排放交易及绿色金融”“低碳交通”等,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北京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来自全球大都市的专家代表,带着先进经验、带着前沿理念、带着切实建议,共话大气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再有是领域新。今年10月份,我们在延庆举办了首届生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积极搭建“两山”转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交流国内外先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案例。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典、哥斯达黎加等国的50多名全球知名专家进行了为期两天探讨。

  这几场重磅活动都给我一种共同的感觉——身份新。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我们已经从参与者成为了引领者。

  2023年,“新时代十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北京市生态环境文化周也恰逢第十个年头,第十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以“美丽北京 十年有你”为主线,回顾与展望了十年来市民朋友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旅程。十年来,环境文化周累计推出活动百余项,受众近千万,成为了首都市民感受生态环境文化魅力,引领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参与美丽北京建设的重要平台。

  我们欣喜的看到,更多市民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和环境监督,助力美丽北京建设,对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民行动格局初步形成。

  盘点这一年,在污染防治攻坚之路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作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者,我们一直努力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传递绿色低碳发展声音。之后,还有更多的讲述人从他们的视角来分享参与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期待。谢谢大家。

  主持人:通过郭萌处长的讲述,我们对过去一年来北京生态环境建设有了更具象的认识,明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在三地共绘“同心圆”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下面有请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介绍京津冀协同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的故事。

  

  梁文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各位记者朋友们、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梁文玥。“美丽北京 你我共建”需要集众智、凝合力,重在同心。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共绘生态“同心圆”,开出多彩“共生花”,京畿大地蓝天白云常在、一湾碧水长清、绿色低碳扩容、人与自然共生。

  2023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化拓展新阶段,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蹄疾步稳,三地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实景。

  今天,我用四句话向大家讲述这一年来京津冀三地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方面的“同心”故事。

  “同心”布局,朋友圈越来越大

  去年,三地生态环境部门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今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协商成立了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负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北京生态画卷更加多姿多彩。同时,我们列好清单、精准落实,将联建、联防、联治夯实夯细;将“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变成一项一项可以落地的具体工作内容,实现了“1+1+1>3”的效果。

  “同心”谋划,涉及领域越来越广

  今年,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既有协同机制基础上继续开拓,实现了京津冀环评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辐射安全协同管理、跨区域生态环境信访举报协同处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协同办理,以“四合一”铁拳联合提升跨区域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同时,“手牵手”开展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编制;在大兴、平谷、顺义等远郊区与毗邻地区开展联合联动执法基础上,以延庆区、张家口市为试点探索建立源头追溯、数据共享、队伍联建等区域执法互助新模式。

  “同心”绘绿,生态底色越来越浓

  空气质量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今年我们完成了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修订,对标“十四五”时期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对工业企业、施工工地开展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管控;连续7年共同开展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尽最大努力巩固“蓝天白云”成效。水是生命之源,今年,京冀两地签署了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保水共同体”新增门头沟区,由密云水库的“两市三区”拓展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两市四区”,即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张家口市、承德市。11月,官厅水厅迎来了浩浩荡荡的“南迁大军”,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休整,正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真实写照。在减污降碳方面,我们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推动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排名第一;朝阳区、昌平区分别获得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再添两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同心”发力,重点区域越来越美

  近年来,北京“新两翼”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加速建设,正由“生机勃发”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的新阶段,完成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系统开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积极探索多能耦合等实践做法纳入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案例,通州区加快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落实“通武廊”协议携手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绿色成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雄安新区也展开生态环境新画卷,落实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房山区与保定市涿州市、涞水县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三地开展2023年京津冀突发水污染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共同保障白洋淀入淀河流水质,淀区野生鸟类增加、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在工作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京津冀三地链接的越来越紧密,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也在出镜率越来越高的蓝天中得到彰显。未来,我们还将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联动执法等领域继续深耕,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绿水青山中找到归宿,共同绘就山清水秀的三地生态画卷!

  主持人:在梁文玥处长的介绍中,专门讲述了支持副中心建设工作的情况,下面,我们请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晓云,围绕副中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开展的具体工作,讲述她的故事和感受。

  

  徐晓云(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长安街向东2、30公里,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人们说,现在的她兼具着生态之美、都市之韵、生活之景。而今天,我要带您了解一点儿她的不一样。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通州,我亲历过小化工厂、家具作坊曾经的方兴未艾;作为扎根生态岗位30年的执法者,我曾向不堪“散乱污”之扰的百姓立下军令状;作为副中心茁壮成长的见证人,我正与我的同志们一道,携手“新通州、老居民”共同描绘这里最美的生态底色。从总书记擘画副中心蓝图到如今,七年过去了,副中心以2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持”,把绿色高质量发展变成了一个个看得到摸得着,百姓能够从中获益的鲜活实例。

  坚持一年一个成长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城市副中心生态持续改善

  天更蓝了,2022年底,全区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截至11月底,PM2.5较2019年同期下降8微克/立方米。水更清了,通州在全市率先出台乡镇间断面双向生态补偿机制,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四类水质,实现了从劣五(三)类到四类的跨越式提升。岸更绿了,通过实施景观提升、生态修复等工程,自然岸线保有率增长量连续两年稳居全市第一。

  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我们与北三县相继签订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协议,依托空气质量会商研判等机制,2022年通武廊地区PM2.5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约66%。潮白河生态绿带等生态规划深度衔接,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健全。机动车超标排放信息实现共享,燕郊、三河6座污水处理厂执行北京市地方标准。人才也在共融,2021年起,与北三县生态部门互派干部跨省市驻岗交流,助推形成区域定期联合执法等一套成熟经验和打法。

  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通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全市首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首支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一批首创性金融项目落地。构建气候投融资“1+6”政策标准体系,完成北泡轻钢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首个气候项目入库登记和“碳e贷”落地。国际财富中心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坚持高质量创新型发展,以大刀阔斧的步伐锐意改革,以生态注生机

  “十四五”以来,“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碳披露工作标准体系”在内的10余项深改任务圆满完成。“一域一策”治理方案覆盖全部属地,全市首个7×24小时指挥调度中心精准锁定问题线索。今年,高标准出台“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着手探索建立通州“无废指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全面完成,164公里绿道实现贯通。乡村也在旧貌换新颜,原有工业大院已被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城乡新业态取代。

  坚持全民携手共治共享,以人民为中心,解民忧,应民意。

  在副中心,办理生态领域行政审批享受“绿色通道”,“最多跑一次”事项受理和网办率均达到100%。“接诉即办”见面解决,搭起与市民的“连心桥”;未诉先办上门领哨,用情疏解百姓心结。六五环境日已融入生态建设实践每一天,近百万人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副中心生态文明月”志愿活动,生态文明主题交响音乐会在大运河畔奏响。副中心也是万物共生的家,一大批绿色空间成为了鸟儿的天堂,350余种野生鸟类、珍稀鸟类迁徙至副中心越冬,生态环保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起来,呵护大鸨放心筑巢、连年落脚。

  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保护和治理工作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保持定力、迎难而上。奋进路上,我们将持之以恒紧抓建设机遇,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与支持和关心副中心发展的社会各界一道,在这块充满蓬勃力量的土地上,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乐章!

  主持人:大到京津冀区域的联防联建联治整体协作,细到每项污染物的精准治理,都需要每个环保人在工作中精耕细作,久久为功。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技术的突破,背后可能是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下面我们有请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专家黄玉虎讲述他的攻坚故事。

  

  黄玉虎(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各位同事、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市环科院大气所的黄玉虎。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大家最熟悉的是PM2.5,而我的工作,主要是跟PM2.5的前体物VOCs打交道。控制VOCs对治理PM2.5和臭氧至关重要。VOCs即挥发性有机物,它的来源非常广泛,控制技术体系也很复杂,其中,油品储运销行业是北京市VOCs主要来源之一,我带领的市环科院油气回收与在线监控研究团队,就是一支专门为油气回收保驾护航的团队。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VOCs精细化治理的那些事儿。

  20年潜心研究,实现油气回收标准从跟跑到并跑

  2003年,市环科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支撑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发布“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等三项油气回收地标,为北京市油品储运销行业VOCs治理提供了标准支撑。

  以此为起点,又经数次修订,三项油气回收地标越来越精细,也更全更精更严,如今更实现了从开始只能跟跑发达国家,到现在与他们齐头并进,油品储运销行业VOCs控制效率达到90%以上。

  2023年修订的三项油气回收地标,在适用范围、控制要求、排放限值等方面均有优化调整。

  储油库和油罐车地标在适用范围上都增加了对航空煤油的管控;在排放限值上,油罐车地标增加了油气密封点泄漏排放限值;储油库地标增加了企业边界排放限值、油气处理装置处理效率,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内浮顶罐罐顶通气孔排放限值,为了确定通气孔排放限值,编制组爬到几十个内浮顶罐罐顶进行检测。

  加油站地标在控制要求上,调整油气处理装置启动运行压力,优化国六B轻型汽车车载油气回收系统兼容要求,减少了加油站通气管VOCs排放;在排放限值上,优化A/L限值,加严油气处理装置排放浓度和在线监控系统准确性限值,增加企业边界排放限值,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加油枪与胶管残油限值,为了确定残油限值,编制组为全市各种品牌加油枪做了一次体检。

  总体来说,所有可能排放油气的部位基本都已进入我们的视野,并被纳入“标准”管控范围。

  20年砥砺奋进,带领油气回收团队从年轻到成熟

  我们这支“油气回收”科研团队,是一支有理想、有传承的团队。还记得2002年,我的老师、市环科院大气所李钢副所长接到了油气回收地标制定任务,而我很荣幸作为他的研究生参加标准起草工作。

  十年后,也就是2012年,李钢研究员光荣退休,我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继续做油气回收研究工作。

  今年,我带领团队与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事务中心共同支撑市生态环境局再一次修订发布三项油气回收地标。

  二十年接续奋斗,团队从初出茅庐、怀揣梦想到日臻成熟,在年复一年的钻研中,我们与三项地标一同成长,参与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并见证了阶段性成就。

  2023年是三项油气回收地标发布20周年,也是我国第一项生态环境标准发布50周年,今年71岁的李钢研究员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评为“生态环境标准突出贡献专家”。老师说:“这是团队的荣誉,也是三项油气回收地标和国标起草人的荣誉”。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这条专业赛道上奋力奔跑,为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谢谢黄玉虎所长的介绍,最后说到的那种坚持与传承,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不断奋斗,特别让我敬佩。今天我们还把环保领域资深媒体人《北京日报》记者骆倩雯请到了现场。据我所知,今年已经是骆倩雯从事生态环境领域报道的第十一年了。她也见证和参与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那么从媒体工作者视角,这一年,她又有什么样的感触,看到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有请骆倩雯讲述她的故事。

  

  骆倩雯(北京日报记者):各位领导、同行、朋友们大家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活动,在这里跟大家聊聊天。

  时光飞逝,今年已经是我在生态环境领域报道新闻的第11年。人生有几个十年!很幸运能跟这么多环保人士共同走过这一段非常有意义的旅程。

  2013年,我刚入行的时候,对PM2.5真是一无所知,我真是跟着北京市治理PM2.5的脚步一步步走到今天。记得去年,北京日报在做大气十年报道的时候,局里安排谢处接受采访。谢处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参与大气治理十年的人,你还用找吗?你自己不就是其中的一员!”对啊!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虽然我不是直接参与一线的治理人员,但我用我的文字和报道,记录了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回想起来,确实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2022年,北京市的PM2.5年均浓度降至了30微克/立方米,从2013年的89.5到十年后的30,这背后付出的艰辛,我想只有咱们真正参与治理的环保人最深有体会。我作为参与报道的一员,当看到这个成绩的时候,说实话也是非常骄傲和自豪。

  同时我也在想,北京大气质量这么好了,2023年会不会没活干了啊?对于我一个跑生态环境同时又跑气象新闻的记者来说,都是典型的“看天吃饭”的口,没活儿可咋整!事实上呢,的确是我想多了。

  大气的活儿不仅不是没有,而是更高级了。因为咱们合作了一个视频系列,借着这个契机,我跟着摄影大v去体验了一次拍星轨。说实话,星轨之前很少接触过,所以并不太懂,加上总感觉在北京是很难见到星星的,所以在拍这期视频之前,内心还是有压力的,提前询问了很多次,确保大气条件和天空状态真的能达到拍星轨的条件才敢出发。

  拍摄地点选在了故宫的午门,我记得大约是晚上9点的时候,当午门的景观灯熄灭,整个环境暗下来了,此时仰望天空,简直太惊喜了,真的是满天星啊!我确实从来没想过能在北京的城里看见满天的星星。当时整个人都是放空的,后来回想起来,真的是感谢这十年的大气治理工作。我想任何一个人站在那里看到这幅景象,都会有浓浓的幸福感。

  果然幸福感是会传染的。这一期视频发布以后,反响非常好,“午门与星轨同框”的话题登上了北京同城热搜榜,浏览量超过一百万,大家评论特别积极,很多网友都表示“没看够!太美了!”甚至还有询问“有没有下一期的?”这些正面、积极的评论,让人看了热血澎湃,我想这也是对北京大气治理十年工作最好的褒奖和肯定。

  大气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媒体呢,我们也及时跟随咱们生态治理的脚步,把目光放到更大的一个范畴,我说叫“大生态”,就不光是大气,还有水、土壤、碳减排、气候变化等等。当然,其实这些工作咱们一直都在做,只是相比大气,可能这些方面对市民来说不是那么的直观,但其实跟每一个人又息息相关。

  今年,通过水生态环境的采访,我也学会了一个新词——水下森林,去了怀柔的怀沙怀九河、大兴的新凤河、西城的西海湿地、海淀的翠湖湿地、顺义的汉石桥湿地等等,实地感受到不仅是咱们的河水变清澈了,河岸变自然了,水下的动物、植物,包括砾石等等,原来水下也藏着一个如此丰富的生态系统。日报、晚报对此都做了大篇幅的报道。水生态报道的反馈也不错,尤其是那期“二环里藏着个小西湖”的视频,也登上了北京同城热搜榜,评论里也是“清一色”地点赞,还有市民特别自豪,说“这就在我家门口啊,跟后花园似的!”这种特别正能量的反馈,在今年真是深有感触,不仅数量有了提升,大家感同身受的点也越来越一致。

  今年还有一个比较深的感受,就是咱们的碳减排和气候变化工作。随着北京市大气治理的推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一提到碳减排,大家下意识地都会认为“这个应该挺重要”,这在我们每天的报题上特别能体现。领导一听到碳减排,版面就基本到手了。这两年日报和咱们环境局合作的视频系列里,也都体现了这个主题,比如去年我们去拍了温榆河公园一期的“未来智谷”,沉浸式体验碳减排的一个公园;今年的视频更是有很多期涉及到低碳领域,光是获评先进低碳试点项目的就有三个。所以,碳达峰、碳中和这样的主题,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都是重中之重。

  转眼就到2024年了,咱们的大气治理之路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歇,是一场持久战,北京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更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新的一年,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报道呈现。最后要感谢多年来和咱们生态环境局的密切合作,每次需要各种选题和采访时,局里都非常配合,每次我问杜昊,“最近还有什么可写的啊?”,杜昊都略显无奈地回答我:“能写的都被你写光了啊!”希望明年咱们继续挖掘,争取把选题都写光!谢谢大家。

  主持人:透过头顶的蓝天,感受身边的绿地,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的改变。而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丽宜居,离不开每一个你我参与。下面我们请“蓝天环保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代表杨军剑,让我们听一听他和蓝天环保志愿服务队的故事。

  

  杨军剑(“蓝天环保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代表):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叫杨军剑,是一名来自西城区“蓝天环保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代表。您可能不认识我,但您在路过德胜门城楼时,一定看到过我和我的伙伴们,在那里,我们用持之以恒的爱心连成一道靓丽“斑马”线,文明服务,十年不变。如今,我们的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已发展壮大到近千人。

  从5岁到85岁,志愿服务打破年龄屏障

  在黄寺大街北面的双旗杆胡同“千人志愿者服务墙”上,留下了我们服务时的精彩瞬间。

  我们的团队年龄跨度八十载,最小的只有5岁,他是家里垃圾分类的小能手,也是带头遵守交通规则的“小警察”;年龄最大的已超过85岁,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从未缺勤迟到,将生命的余热奉献给了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是“德胜通”,他们熟知德胜地区历史,随便指一块地方,就知道这里经历过哪些改造,有什么名人轶事。志愿服务项目较多,垃圾分类、文明协管、街巷巡视、邻里守望……我们队伍中的每个人都至少参与过两种以上的志愿服务活动。

  10年31万小时,我们尽己所能把爱心传递

  蓝天环保志愿服务队是一支致力于宣传公益理念的队伍,通过各种公益活动,杜绝社区垃圾乱倒、街巷脏乱差、践踏绿地等现象,引导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守护家园。这十年来,蓝天环保志愿服务团队累计服务时长已超过31万个小时。这个数字背后,是邻里互助、暖心关怀的家园精神十年不变,是守卫蓝天、爱护环境的家园精神十年不变,是志愿精神、生根发芽的家园精神十年不变。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用行动传播环保理念。蓝天环保志愿服务队组织青少年开展捡拾垃圾、保护绿地、街巷环境治理等活动,为志愿者们提供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机会,引导青少年将环保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鼓励青少年从小爱护自然,逐步建立全球环境视野和关注人类未来发展的胸怀,切实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用心浇灌从0到1,以爱心换来蓝天白云和谐平安

  作为一名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0小时的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从创办到发展,我一直坚持走在“蓝天环保”的志愿路上。“蓝天环保志愿服务队”筹备之初,我想了很多办法扩大知名度,比如创建《微+N》宣教编辑部,结合六五环境日、“3·5”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总结表扬先进典型人物和优秀示范项目。举办《七彩好少年畅享童心园》暑期成长营。开展“小手拉大手”低碳绿色生活”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同时推广《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德外桥爱心斑马线》、《分享阅读、图书交换》、《护水净滩环境治理》等活动品牌项目……

  每场活动我们都精心筹备,不仅希望家长和小朋友们都能参与进来,更希望能够把志愿服务的精神在青少年身上传承下去。聚沙成塔,聚腋成裘,我们的努力,凝聚千人力量,助力换来蓝天白云、和谐平安。

  “美丽北京,你我共建”,这不仅仅是一次宣讲,更是用文明的方式与别人沟通,更是用微小的举动换取众人的跟随,更是用日日坚守换来优美的幸福家园……

  最后,我在这里,期待您的加入,首都蓝天,有您同在!谢谢大家!

  主持人:在刚才的讲述环节,来自多个领域的生态环境共建者,讲述了他们在2023年里发生的故事和感受到的生态环境变化。听完了他们的故事,我的感受是与有荣焉亦感责任重大。正是因为有了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有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才有了这座超大城市越来越美丽宜居。

  接下来,是互动环节。在开始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揭秘北京是如何越来越美丽宜居的?

  下面进入互动环节,我想邀请在场的记者朋友参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场有几块牌子,每个牌子上面有一个关键词。请记者朋友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词牌,举牌示意,我将请几位“神秘”嘉宾进行揭秘解读。下面,有请我们的揭秘嘉宾们上场。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拿到的关键词是“两山”基地创建我对这个关键词背后的工作很感兴趣,能否请嘉宾介绍一下?

  

  王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感谢您的提问。“两山”基地创建,是我们近几年持续开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中的一项。生态环境部从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称号。其中,示范区的创建重点在于探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示范样板,“两山”基地的创建重点在于探索“两山”转化模式,凝练典型案例。

  经过七年努力,我们已经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今年10月,朝阳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昌平区被授予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有9个区获得14个称号,其中5个生态涵养区都获得了双称号。

  在创建过程中,创建区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布局多种示范建设项目,持续推动了区域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两山”基地建设方案,创建区更加系统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了各负其责、共同发力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通过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两山”转化模式的宣传推广,还提升了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素养。

  未来,我们将继续从创新引领、细化机制等方面发力,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探索实践和载体作用,为美丽北京建设贡献力量!

  新京报记者:我抽到的关键词是是CCER,请介绍一下相关工作情况。

  

  李春梅(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三级调研员):感谢您的提问。CCER是指自愿减排交易,它是国际上大力倡导的碳减排激励手段,旨在鼓励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的各类主体参与,助力碳减排。但今天围绕这个关键词,我想介绍的是北京一直以来配合生态环境部进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这项工作。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我国碳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及相关活动,生态环境部组织印发了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CCER交易市场政策框架体系。

  CCER交易的启动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工具。项目业主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自愿开发和实施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第三方机构审定核证后,成为核证自愿减排量,也就是CCER。项目业主通过出售CCER获得经济回报,更加主动自觉的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排放单位可以使用CCER抵销部分碳排放,为碳排放履约提供了灵活性;企业和个人可以购买CCER抵销自身碳排放,践行低碳行动承诺和履行社会责任。

  CCER交易为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加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未来,北京将继续以首善标准支持国家做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朝着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目标迈进,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我拿到的关键词是美丽河湖,想请嘉宾分享一下美丽河湖背后的故事。

  

  陈晶(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二级主任科员):提到美丽河湖,我们期待的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生态用水得到保障、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生态环境部以美丽河湖为抓手,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河湖。

  2022和2023年,连续两年,北京市都有美丽河湖上榜。今年,有着“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美誉的雁栖湖,获评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雁栖湖不仅景色“美”得让人心醉,水也“好”得让人点赞。这里的每一个美好背后都是一群人的努力,他们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践行高标准管水;流域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力求高要求治水;累计补水数亿立方米,实现“藏水于地”,坚持高品质保水;建设湿地6.1万平方米,调查记录动植物物种209种,确保高质量护绿。在雁栖湖之前,北京还有密云水库入选了2022年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北京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乡亲们的回信精神,坚持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生态扩容和区域联保联治,全力守护密云水库这个“无价之宝”。

  未来,我们将在北京打造更多“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我对公众参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是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请嘉宾介绍一下。

  

  

  刘磊(国际关系学院学生):我是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刘磊,也是第十九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执委会主席。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此次文化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四校合作承办了本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的传统品牌公益活动“回箱计划”。“回箱计划”是一项快递纸箱回收行动,在四所高校的共同努力之下,两周时间内共帮助7240余个、729.25kg的纸箱焕发新生。其中可循环使用的纸箱交给驿站循环利用,不可循环使用的纸箱压扁后进行资源回收。

  活动中,我常常能够听到执委们向我表示,“今天来的同学太多了,我们都快忙不完了”“奖品已经发完了,能再准备一些吗”这样的话语。让我不禁感叹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的活动是实实在在能够唤起大学生群体环保意识以及践行环保行动的。而在学生群体之外,我也非常惊喜得见到有学校的教职工、学校家属区的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们等在见到我们的活动之后,也拿着快递纸箱前来参与,让我意识到了学生的努力、学生的声音,也是能够实实在在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一些改变的。

  7240、729.25,只是普普通通的两个数字,但背后蕴含着的是远超这些数字的社会力量参与,或许下一次当我们的活动参与者看到快递纸箱的时候便会意识到,不要随意丢弃、要对纸箱进行回收。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的意义不是注满一桶水,完成我们今年的kpi即可,我想更多的在于对学生、对社会点燃一把火,让大家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致力于让更多人参与环保活动。“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让我们一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主持人:感谢刘磊的介绍。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活动是我们以大学生为主力的一项公众参与活动,已连续开展了19年。昨天下午,历时两个多月的第十九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活动刚刚闭幕,近50多所高校的60多个社团七万名大学生开展了19项生态环保活动,大学生充分展示青春风采和绿色行动。从污染防治攻坚到减污降碳协同,越来越多的人深度参与其中。好的,谢谢各位提问记者及我们的揭秘嘉宾。我们的互动环节就到这里。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态文明建设,与你我息息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终点,离不开你我共同参与,让我们一起携手绘就碧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画卷,共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今天的年终盘点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完)

  


原文链接:https://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ywdt28/xwfb/436327678/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