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黑龙江:不惧风浪 有“石”压“舱”

发布时间:2023-12-24 来源: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时序更替,岁物丰成。龙江大地再一次传出丰收的喜讯: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公告,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557.64亿斤,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黑龙江,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二十连丰”!
“二十连丰”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二十连丰”,是龙江儿女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台阶,一路战胜诸多困难和挑战拼搏出来的。
“二十连丰”是一份重量十足的答卷。龙江熟而天下足,仓廪实而天下安。“二十连丰”,让“中国粮食”成色更足,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二十连丰”是一份坚定信心的答卷。胸怀“国之大者”,保持先行之姿。“二十连丰”,让肩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更加坚定,让现代化大农业的脚步更加铿锵。
1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黑龙江一直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评价:近5年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保持全国第一,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
犹记得,2016年3月7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对黑龙江谆谆嘱托:黑龙江是中华大粮仓,要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
在此后的八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到黑龙江,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做出重要指示。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到黑龙江,提出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2018年9月,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刚过去,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来到黑龙江,一句“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意味深长,提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黑龙江,提出要坚持政治站位,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鲜明导向,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农业信息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基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思想的力量,总能标定前行的方向。这些年来,龙江儿女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扬长避短,久久为功,终于迎来“二十连丰”。
2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从2004年粮食总产600.2亿斤到2023年1557.64亿斤,20年里几乎年年跨越新台阶。一条持续丰收的“上扬曲线”,勾勒出农业大省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强省的坚实足迹。
2005年618.4亿斤,2006年768.7亿斤,2008年925.5亿斤,2010年突破千亿斤大关,粮食总产量达到1126.6亿斤,跃居全国第一。
每年增产百亿斤,动力在哪里?相关负责人作了经验总结:丰收的关键在于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和结构调整,在于单产水平提高,在于农业投入增加,在于科技含量提高,也在于后期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些经验无疑成为了黑土地“开挂”的密码。2011年1242.5亿斤,2012年1319.7亿斤,2013年1411亿斤,2015年迈上了1500亿斤的台阶。此后连续多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成就已成过去,龙江寄望未来。新一届省委将新的目标点亮:“必须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首要担当,坚决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创新,确保到2026年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800亿斤,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的大粮仓,为保障‘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3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党中央对于黑龙江发展的两个明确定位,也是同为农业大省和生态大省的黑龙江实现“二十连丰”的最大底气。
在我省农业布局中,依托于“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生态格局,省委省政府将绿色农业纳入着力打造的“四个农业”当中。其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
一方面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是农业发展最为坚实的支撑。生态环境的优良与否,既决定粮食产量,也决定粮食质量。
祖国版图之北,白山黑水之间,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形成了三江平原,是我省粮食的主产区;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4条大江以及18条中河流经于此,源源不断地灌溉着沿岸的农田。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丰收之基。在农业生产中,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守住水资源,就是守住农业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开展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向江河治理发起了总攻势,打响了碧水保卫战。
如今,我省江河水质逐年稳定向好,涓涓清水流向一望无际的田野。数据显示,松花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7.9%,松花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保持优等级,为我省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另一方面在于绿色的生产方式。
截至2022年末,我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9137.1万亩,居全国第一。
2023年,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在哈尔滨举办。绿色食品农产品同台竞彩、“纯绿色、无污染”成为高频词……
鸭稻米、蟹稻米、虾稻米……循环种养相结合,丰盈了大国餐桌。
一地双收的关键,就在于绿色的生产方式。
这是一份来自黑土地的报告——2023年,我省建设“三新”省级示范区11个,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提升到62%以上,建成全国唯一省区全覆盖的病虫疫情在线监测网络体系,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48%,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降低1.3%……
如今,绿色成为我省发展高质量农业中最亮眼的底色,一幅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壮美图景在黑土地上已然呈现。
4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作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
黑龙江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的56.1%,黑土地面积最大、保护任务最重。保护好黑土地是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曾几何时,“重用轻养”导致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黑土地慢慢变“瘦”变硬。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的黑土地保护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再一次强调,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加强管护。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和《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全面贯彻落实河田长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系统施策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等,在全省建立起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
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3亿亩,成为全国第一个超亿亩省份。
“瘦”了的黑土地又变“肥”了。“去年我种植的玉米亩产超过了2000斤,今年全村种植的2.2万亩玉米,每亩产量都达到了2050斤左右。”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农民孙黎明说。
“硬”了的黑土地又变“软”了。“多年的秸秆覆盖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生物性状,一些地块有了蚯蚓,还能减少土壤风雨侵蚀,玉米产量提高10%以上。”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二九一分公司农业技术人员陈国建说。
“消失”了的黑土地又“回来”了。2018年以来,黑龙江累计治理侵蚀沟2.18万条,黑土良田得到大面积还原。
2022年9月,国务院将我省“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为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表扬。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在中国种业振兴史上,定有属于龙江的浓重一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凝心聚力写好种业大文章,与时俱进保资源、育新种、制良种,黑龙江一以贯之。
作为全国拥有寒地作物资源数量最多的省份,我省早在1982年就着手建设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历经40余载,已累计向社会提供种质资源1万余份,保存种质资源7万余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达30万份。
2022年首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名单中,我省占据三席,助力种业振兴、助推农业发展的“生命方舟”正扬帆远航,持续为全国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和优良品种选育贡献“龙江基因”。
从“种质”到“种子”,是一次量的积累,更是一次质的飞跃。在科技农业的指引下,本土的育种团队已将“龙江良种”打造成我省农业的“金字招牌”:
诞生于百年边城的“黑河43”,推广面积常年稳居全国首位,是目前全国成果转化最多的大豆品种,这是它能与城同名的底气;
香飘世界的“龙粳31”,是入选我国“十三五”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的粳稻品种,“超级稻”的响亮名号是对它最由衷的褒奖;
遍布22个省的“克新1号”,是我国应用范围最广、应用年限最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高的马铃薯品种,早在1987年便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龙江种”强化“科技芯”,让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有底气。2022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更有12个农作物品种上榜该年度全国主要粮油和重要特色作物前十大品种榜单。“龙江良种”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为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把脉定向。创新耐盐碱品种选育,打开了良种助力“二十连丰”的全新路径。
金秋时节,龙江的盐碱地上捷报频传: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创新“以种适地”理念,累计推广2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水田平均亩产由原来不到600斤提高到1000斤,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黑龙江始终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路上斩浪而行。
6春天是生动的,而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智慧农场的春天更是凭实力“抢镜”。
一台台形态各异的农机,在田间或是“伸展双臂”,或是“扭动腰肢”,或是自如行走……空中飞的,地下走的农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驾驶舱内空无一人,方向盘自己不停地转动校准方向。
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团已启动16个智慧农场建设,改装及升级各类无人驾驶农机具176台(套),年耕种管收综合作业面积34.04万亩次。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黑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我省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农机调度管理指挥平台,已经实现了对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等8种农机作业的监测,大大提升了全省农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全省已累计安装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作业监测终端9.1万台。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龙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2022年底,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8%,高于全国7.4个百分点,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
今年,我省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部署要求,制定“玉米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大豆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一场关于科技助力的单产提升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4个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县、10个北大荒农垦集团分公司、46个承担全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56个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齐上阵,绘就科技增粮、模式增粮、产业增粮的新农图:
今秋,肇东市鑫伯利农机专业合作社玉米示范地块实现“吨粮田”的目标,得益于大垄双行密植和水肥一体化新型种植模式的应用。
富锦市剑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豆创我省高油大豆单产历史最高纪录,亩产668.6斤的背后离不开变量施肥、药害调节等一系列高相适度技术的加持。
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的水稻亩产突破1600斤,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高质量发展“稻”路越走越宽。
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农业科技,根基在人才。我省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农技推广工作,18.8万人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覆盖全省13个市(地)、71个农业县(市、区),为推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7农稳社稷,器利农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不断创新突破,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一台台插上信息化“翅膀”的农机装备成为农民好帮手。
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090.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稳居全国首位。全省植保无人机3.1万台,航化作业面积4.6亿亩次,亦居全国首位。
自主研发的一大批现代化农机装备已成黑土地上的“明星”:电控气力式播种机实现了精准精量、变量变速,让丰收赢在起点;智能除草机器人可单株识别、精密除草,除净率达98%;自走式鲜食玉米收获机每小时作业超20亩,可连续作业24小时,打破了国外对这一领域的垄断。
秋天的黑龙江,更是大型农机的“阅兵场”,世界领先的“钢牛铁马”,以磅礴的气势在田间纵横驰骋,确保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
农机,也正在为龙江大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今年5月31日,国家四部委发布通知,正式选定我省承担为期5年的建设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任务。我省8行电驱式高速免耕播种机、18行可折叠电驱式高速精量播种机、电驱式玉米播种机、50公斤大载荷无人机、6行鲜食玉米收获机、胡萝卜联合收获机等6个农机产品被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农机装备补短板重点突破机具成果。

8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了一道世纪难题。
2021年,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整省试点,建设了20个示范县,29个试点县和100个示范乡镇,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突破2000万亩。
“率先”“全程”两个关键词,体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典型意义,也体现我省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力度。
广袤的黑土地是规模化经营的先天优势,为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打下了物质基础,在这一前提下,制度供给显得尤为重要。
我省的探索从多点推进到全面展开,积累了可以复制粘贴的经验和做法。
农业合作社遍地开花、乡村能人的不断涌现,成为农业生产托管的生力军。截至2022年底,全省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有6.2万个,农民合作社达到9.1万个。省级以上示范社达到1114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2434个。
“生产托管+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粮食银行”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在反复打磨中逐渐完善,所有这些“链式服务”,都在为小农户“加上”更多更全面更系统的社会化服务,尽可能“减去”小农户的规模劣势,进而推动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2023年我省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省推进,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万家,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4358万亩。萝北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2023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富锦市、北大荒农服集团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单位。

9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蓄水如蓄粮,修堰如修仓。丰收的背后,离不开水利的支撑。
多年来,黑龙江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灌区工程,建设“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全省分布着大中型灌区332处,灌溉耕地面积达到2809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水稻主产区。2015年7月,青龙山灌区工程在这里全面动工兴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大提水灌溉灌区工程。
从长期依靠地下水灌溉,到建设灌区引入江水灌溉,这一步艰难,但必须跨过去。
2021年,青龙山灌区正式投入使用,辐射稻田面积达284万亩,每年可节约地下水资源7.4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问题,助力粮食提产增收。
近年来,黑龙江先后完成青龙山灌区等14处三江平原新建大中型灌区及1处锦西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配套、尼尔基7处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这些灌区工程在黑龙江粮食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
加快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不仅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强力支撑。
而这一目标,黑龙江已有超前谋划——
“十四五”期间,按照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我省已实施龙凤山灌区、响水灌区等6处大型灌区改造项目,规划总投资达到12.1亿元,规划改造灌溉面积涉及225万亩。
随着黑龙江日趋完善的灌溉水网建设,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丰产田”。黑龙江正着力建立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灌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推进大型灌区现代化进程。
在龙江大地之上,一项项水利工程将江河与田地紧密相联,让源头活水保障岁稔年丰,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10黑龙江,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干旱、洪涝、寒潮等气象灾害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挑战。
如何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气象科技服务成为重要保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成了种地管地的“指挥棒”,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的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格点预报,也成为防灾减灾的“助推器”。
春播,农业高影响天气评估帮农民抢积温;夏管,成功预报并“阻击”冰雹帮农民护粮仓;秋收,机械化作业网格适宜气象服务指标为确定粮食最佳收获期提供科学指导,助力农民颗粒归仓。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省气象部门2022年完成了全省近30年的积温带划分,温暖、温和、温凉、冷凉、寒冷和高寒六类农作物品种积温带均出现北移现象,最大为55.5公里。
2023年,新划分积温带成果被广泛应用,“今年种植的玉米和大豆均提前播种5天到7天,抢出不少积温,全年粮食总产量提升10%以上!”双鸭山市集贤县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说。
省气象部门还建立了全链条精细化气象保障粮食安全智慧服务体系,研发决策咨询、农作物产前预测分析、产中监测预报预警、产后收割仓储及黑土地利用保护共5大类49种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直通式”气象服务惠及95%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站在“二十连丰”的关键节点,望向1800亿斤的奋斗目标,广袤的黑土地上,回荡着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任凭风浪起,有我“压舱石”。
这是共和国长子的首要担当,更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庄严承诺。


原文链接:http://sthj.hlj.gov.cn/sthj/c111946/202312/c00_3169541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