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法规

《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3-10-08 来源: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作者:佚名

  

  为加快构建上海市碳普惠政策体系,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下简称《管理办法》)。目前,《管理办法》已经正式公布,将于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背景和意义

  碳普惠是指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减碳行为,基于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支持、市场交易等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机制。

  2022年11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选取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及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场景先行开展试点示范,衔接上海碳市场,探索多层次消纳渠道,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打造上海碳普惠“样板间”。为扎实推进《工作方案》落地落实,依据《工作方案》重点任务要求“制定碳普惠制度体系,出台上海碳普惠体系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及相关专项操作细则”,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组织起草《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上海碳普惠体系的适用范围、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平台对接、监督激励等,规范和指导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等。

  二、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共七章四十三条,包括总则,方法学管理,减排项目和减排场景管理,减排量签发、碳积分转换和碳信用记录,减排量和碳积分消纳,监督、激励和管理,以及附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一)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保障

  《管理办法》在明确市区两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职责的基础上,设立管理和运营主体:一是在“管理支持”层面,明确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负责开展方法学评估、减排项目和减排场景审核、减排量签发、碳积分管理等工作;二是在“运营支持”层面,明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开展减排场景的对接、碳积分商城运营、减排量交易等工作。

  (二)建立管理运营平台,强化数字赋能

  本市着力打造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一是明确依托“随申办”等公共信息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建立统一的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二是明确平台应用,为方法学申报、减排项目和场景管理、减排量签发、碳积分管理等提供平台和渠道,加强相关信息的共享;三是明确数据交互对接与监测机制,要求市场参与主体通过平台参与减排活动,对接减排数据,开展减排交易,并通过平台对方法学、减排项目和场景、减排量和碳积分实现管理和监督。

  (三)细化管理业务流程,明确工作要求

  《管理办法》针对方法学开发、减排项目和场景、减排量和碳积分管理等核心环节,提出细化要求:一是明确方法学开发要求,创新方法学分类机制,不同类别方法学签发的减排量分类进入各自的消纳渠道,避免过多减排量引发碳市场碳通胀;二是规范减排项目和场景申请、审核、实施、跟踪评估等流程,并明确简化申请流程,实现减排项目和减排量“双审合一”,即申请减排项目的同时,可以同步申请签发首次项目减排量;三是明确要求避免重复申报,确保减排量的唯一性。

  (四)构建价值转换机制,形成消纳闭环

  《管理办法》从提升碳普惠体系可持续运行能力的角度出发,明确减排量和积分消纳渠道:一方面,充分衔接试点碳市场,减排量可以用于上海碳市场配额履约抵销、自愿减排市场交易,也可以用于自愿碳抵消、自愿碳注销、公益捐赠或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另一方面,打通减排量与碳积分转换机制,搭建碳积分商城,鼓励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并允许碳积分商城权益提供主体对汇集后的碳积分在碳市场实现价值转换,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碳普惠“生态圈”。

  (五)强化政策协同机制,实现良性运行

  《管理办法》结合国内外自愿减排机制实践经验,为保障碳普惠体系平稳有序运行,健全风险管控和动态评估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和有效激励:一方面,建立碳普惠体系运行的动态评估机制,评估制度体系、规则标准、机制设计、业务流程等的适用性,不断优化完善本市碳普惠体系;另一方面,重视政策协同和金融支持,从企业和个人征信、碳金融创新和专项资金支持等角度提出了协同需求,通过探索减排效益评估和碳信用,强化政策制度协同,支撑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鼓励社会资本对碳普惠体系的引导和支持。

  


原文链接:https://sthj.sh.gov.cn/hbzhywpt1272/hbzhywpt1023/20230927/246e96b242804838a914de865bb28bc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