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齐鲁生态说|以“绿”邀约 引珍稀野生动物相继入住

发布时间:2023-09-01 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编者按:

  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共同打造的《齐鲁生态说》栏目围绕环保领域重点工作,邀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做客演播室,为大家带来山东生态环境改善背后的故事。本期的访谈主题是“以‘绿’邀约 引珍稀野生动物相继入住”,做客栏目的是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梁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保护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章立制

  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5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公布《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记者了解到,目前,《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已经正式发布。7月26日,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山东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是全国范围内第一部涉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也是党的二十大后第一部省级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山东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章立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条例》共设三十三条,在篇章结构上,遵循“小快灵”原则,不分章节,重点针对部门职责、基础能力建设、保护体系、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内容设置特色条款。主要创新点有: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到位。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不清的问题,条例细化任务分工,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监督管理,在生物多样性规划计划编制、调查、监测预警与评估等方面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农业农村、海洋、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普查调查,构建监测预警体系。针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底不清、观测网络不健全等管理体系薄弱问题,条例规定定期开展资源普查、专项调查,建立健全信息联合共享机制。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监测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构建普查、观测监测、评估预警于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推进计划先行。条例要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市级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编制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并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编制的相关规划与省、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相衔接。

  四是注重就地迁地保护,畅通生态廊道。针对我省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物种生境破碎化、遗传资源丧失加剧等问题,条例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明确保护本省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划定本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科学构建生态廊道,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完善迁地保存、繁育体系,对特有物种实施重点保护,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五是突出本省特色,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针对海洋生态环境功能退化等问题,条例重点加强对海草床、滨海湿地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近岸水环境与水生态一体化修复,加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海洋生物综合保育。

  六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凝聚保护合力。为鼓励公众参与,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普及。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各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公众参与程序并提供便利。

  七是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推动资源优势转化。明确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加大科研能力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平,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促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守护黄河生物多样性

  摸底水鸟“大数据”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近年来,像震旦鸦雀、勺嘴鹬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黄河流域(山东段)标志着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有效进展。近年来,我们在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在全国率先更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年),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泰山—徂徕山等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划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重点保护物种,尤其是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健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

  二是开展本底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摸清家底是前提,聚焦黄河三角洲、泰山—徂徕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我省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根据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初步成果,发现山东省鸟类新记录3种,发现黄河三角洲区域昆虫新纪录3种。下一步,我厅将陆续发布黄河三角洲和全省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回应公众关注。

  三是进行综合观测。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启动了野外长期调查监测样地建设。在黄河流域建设了东平湖青头潜鸭、黄河口海草床生态系统、黄河口刀鲚、山东(齐河)生物多样性、泰山植物和山东(高青)黄河湿地6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这些养护观测站的建成和规范运行,将为我省典型生态系统的观测研究和濒危物种的保育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保护重点生境。持续推进大气和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上半年,沿黄9市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6.2%,同比改善11.5个百分点,劣五类和五类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加强制度约束,印发《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实施细则》。自然保护区是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活的家园。在每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的基础上,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对黄河流域10个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总的来看,10个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建立激励机制

  以金融之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已在全球4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了相关工作。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部长级全体会议上,UNDP正式宣布山东将作为示范省份参与该项目,我省成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在中国的唯一示范省份。

  梁伟介绍到,目前,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导,金融支持相对不足。生物多样性金融主要形式为绿色贷款,其中政策性贷款占主导地位,社会资本投入仍相对较少。2023年一季度,全省绿色贷款中,不到3000亿投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领域。

  从目前的情况看,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的构建还存在一些挑战,主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公益性与金融支持的盈利性存在冲突,各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谋划不足,金融要素开发滞后于生态保护需求,金融支持存在融资结构单一、业务领域配置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会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重点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顶层设计。结合我省生物多样性特点,适时出台省级层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编制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业目录和项目清单,指导金融机构对接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二是创新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产品服务体系。探索设立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维护公众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引导金融机构探索推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如碳汇、林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挂钩的金融产品,缓解生态类项目公益性强、抵押质押不足等问题。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平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物种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成资本,鼓励多种属性的资本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是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层次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谋划力度,适度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规模,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发挥专项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稳投资作用。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推动设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性开发性专项金融工具。积极与国际组织交流合作,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资金支持。

  四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支持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利用贷款贴息、政策担保、财政奖补、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环保产业以及生物多样性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考核引导,将金融支持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对金融机构正向考核评价。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生物多样性领域的信贷投放。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mykhb/202308/t20230831_44031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