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大众日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27 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位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最优水平,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当前的齐鲁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阔步新征程,山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积极推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齐鲁大地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今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格外忙碌。因为他多了一重新身份——“朱鹮奶爸”。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去年12月,30只朱鹮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居山东。半年过去,6月初,几只朱鹮雏鸟成功破壳。“幼鸟的成功破壳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这证明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适合朱鹮生活。”在王安东和同事们的辛勤照顾下,朱鹮幼鸟有望野化放飞。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近年来,山东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核心,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让蓝天更多。全面推进水泥、焦化等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力争具备条件的钢铁企业全部创建环境绩效A级,全面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1436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治理和单一低效治理提标改造。2022年,山东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改善33.3%,优良天数比例73.2%,较2017年提升8.1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让水质更优。全面完成2023—2025年度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续签工作。实施重点河湖水质改善驻点帮扶,陆海统筹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强化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规范化监管,推动全省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稳定向好。2022年,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较2017年提高31.3个百分点,五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保持清零。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印发“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计划,明确82项年度重点任务。提前完成重金属污染物减排年度阶段性目标任务。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对1596家企业实行强化管理,将536个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纳入优先监管。完成国控地下水考核点位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省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双100%”。完成3.6万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对1.87万个村庄实施环境整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如今的山东,“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由“奢侈品”变为“日常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山东的亮丽底色。
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
绿色低碳成为新风尚
“PM10浓度数据甚至比城市公园的还要好。”在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指挥平台上,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淄川分局工作人员韩旭展示着实时监测数据。很难想象,这样的监测数据竟然来自一家水泥厂。
煅烧水泥主要依靠煤,如何才能改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行业印象?东华水泥尝试使用绿色能源——氢能,通过能源替代,达到源头降碳减污的目的。“应用氢能之后,企业一年可减少煤炭用量18000吨。”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东华科技总工程师朱波算了一笔账。去年7月,华丽转身后的东华水泥蝶变为东华科技,昔日的“两高”绿色转型轻装上阵。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山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算好绿色发展“长远账”,接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推动产业结构提档跃升、能源结构清洁低碳、交通运输结构绿色高效、农业投入结构减量增效。
山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行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量或等量替代;出台“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省级累计完成18个“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方案审核,替代源落实后可减少碳排放量200余万吨。组织开展近零碳城市、园区、社区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创新开展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在全国第一个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
从一域之变到全省之变,伴随一个个企业、一座座城市降“三高”,以产业结构重著称的山东在一场场“绿色赶考”中实现升级。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381.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和新型储能并网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碳市场上,截至今年6月底,山东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57.80亿元,占全国的52.97%。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们的污水处理方案已成功进入迪拜、沙迦、沙特、南非、印度尼西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市场。特别是在中东地区,我们的污水处理总量达到12万方/日,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水处理公司之一。”老牌屠宰企业成了“一带一路”上知名的环保方案出口商,这事让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郑培清倍感自豪。
金锣进军水污染治理领域,最初是为了消化集团内的屠宰污水。1996年自主设计屠宰废水处理厂,此后经过20余年的科研攻关和创新实践,目前手握污水处理领域的14项发明专利。企业研发的“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更是被列入国家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跨界做环保,看似是企业的“无心插柳”,实则紧扣着时代发展脉搏。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山东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统筹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全力服务经济平稳运行。
——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连续多年开展生态环保产业统计调查,山东环保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产值位居前列。实施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311”工程,加快推进济南、青岛、淄博三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10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壮大100家生态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5个项目和11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和省试点,总投资60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连续4年超过1000家,率先开展省级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10家园区和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
——强化环评服务保障。强力推动沿黄重点地区工业园区合规运行和新建工业项目入园,加速推进园区扩区调区规划环评,“一对一”帮扶指导园区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已助力沿黄重点地区50个工业园区、2200个工业项目通过环保合规性认定。对年度计划投资2.57万亿元的1.5万个省市县重点项目提前介入、跟进服务,环评手续完成率达到74.9%。研究推进环评审批实行承诺制,持续对同类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同一园区内同类型小微企业项目实行“打捆审批”。
——发挥环保金融支撑作用。出台全国首个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省环保金融项目库,筛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入库,推送给金融机构予以融资支持。截至目前,累计为入库项目提供授信370亿元,发放贷款220.6亿元。对有融资需求的环保企业开展精准金融辅导,截至目前,已为有融资需求的环保企业解决融资237亿元以上,有力解决了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山东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动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齐鲁大地上的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着美丽山东的“含绿量”与“含金量”。
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
率先公开发布《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力实施《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
接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行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量或等量替代。在全国第一个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381.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和新型储能并网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2022年,全省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改善33.3%;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较2017年提高31.3个百分点,五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保持清零;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双100%”。
生态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全省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5个,数量分居全国第二、第六名。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全省32万余家排污单位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山东环保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产值位居前列。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5个项目和11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和省试点。10家园区和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mykhb/202308/t20230825_43998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