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大众日报》:奋力绘就绿水青山齐鲁画卷

发布时间:2023-06-11 来源: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努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省PM2.5浓度连续三年以年均10.3%的幅度显著改善;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超过80%,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连续两年超过93%。”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介绍。
当前的齐鲁大地,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常伴身边,新动能、新产业正加速成长,美丽山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主要环境指标持续大幅改善
小清河的源头济南市槐荫区睦里庄,是观察中华鳑鲏的“打卡地”。“中华鳑鲏是自然水域中清洁水体的指示鱼种之一,对生存、繁殖的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去年我们首次在小清河里发现大量的中华鳑鲏种群,说明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郑琳琳介绍。
小清河作为济南最主要的纳污和行洪河道,过去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涌入,河水水质不断恶化,其污染问题一度成为全省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小清河迎来全面治理。2022年,小清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流水潺潺的“清河”得以重现。水生生物种类数达到238种,鱼类恢复到1959年历史文献记录的50%以上。从源头到入海口能捕捉到中华鳑鲏、刀鲚、花鲈等各类鱼虾,多种本土、珍稀鱼类种群恢复良好,震旦鸦雀、鹗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也频频亮相。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山东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保卫蓝天,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提升——
2022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再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近三年年均改善率超过10%,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3.2%,再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守护碧水,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全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0%,首次突破80%;劣Ⅴ类和Ⅴ类水体比例保持为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全兑付。全省79处列入国家“十四五”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南四湖、东平湖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全部实现100%,开创了中国北方重点流域治污新模式,有力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捍卫净土,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100%,保障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山东在16个设区的市全部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威海市引领带动、沿黄9市重点推进、其他城市梯次发展”的“无废城市”集群。
在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之下,如今的山东“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由“奢侈品”变为“日常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质效明显
烟台海阳海域乘船向东航行,不到半个小时,一片海天相连的蓝色光伏板便跃然眼前。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这些光伏板整齐排布,在阳光下泛起粼粼金光,蔚为壮观。这里是当前全球最大、国内首批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规划装机容量270万千瓦。
在它的不远处,烟台港西港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接收站1号储罐气升顶完成,标志着项目建设由土建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项目建成投产后,源源不断的海上天然气将以此为枢纽,通过输气管网,送至华东、华北等地区多个省份,大幅增强区域天然气调峰、应急保障能力。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是减污降碳的主战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山东积极推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绿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山东是工业大省、能源消费大省,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山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算好绿色发展“长远账”,先后两轮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聚焦环境治理中的结构性矛盾,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持续优化。针对“两高”项目,出台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在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通过碳排放量的减量替代倒逼“两高”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了山东实践。东营、临沂顺利完成辖区内首批排污权交易,对制定全省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有效实现环境要素优化配置,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山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氧化碳达峰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山东碳排放配额履约比例99.82%、累计成交额占全国的53.55%。山东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为全省新动能的崛起腾挪了更多土地、能耗、环境等容量空间。
    生态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环境保护成效如何,除了数字,一些重要的指示物种更有发言权。
天气渐暖,青岛市观鸟协会会长薛琳已经开始等鸟来。去年夏秋季,青岛的观鸟爱好者们惊喜地发现:近百只全球极危鸟类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经停胶州湾,再次打破该物种在青岛的停留纪录。
从2016年开始,胶州湾海域就出现了消失在视野中数十年的中华凤头燕鸥。数量逐渐从起初的几只到如今的近百只。今年,山东在此设立胶州湾重点保护鸟类养护观测站,进一步加强鸟类研究与保护。
“中华凤头燕鸥,又被称为‘神话之鸟’,非常珍稀罕见,全球不到150只。如今胶州湾已成为中华凤头燕鸥迁徙前最重要的聚集地、换羽地、训练和喂养地。”薛琳介绍。它们的频繁现身,成为近年来胶州湾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最直接的印证,也成为山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力推进的最好注脚。
山东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陆,面朝海洋,地貌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全省有陆生脊椎动物558种,野生高等植物179科2064种。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省生态承载力大幅提升,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显著恢复和提升。
2017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来,我省共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5个、“两山”基地9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20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已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6个、“两山”基地38个。
生态环境的持续扩容,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黄河口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群集,近海海域大叶藻、斑海豹等濒危生物明显增多,久违的江豚也再现身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山东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打通“两山”转化渠道
    生态优势释放绿色动能
5月8日,五莲县发布GEP核算成果,包括挑沟村在内的首批13个试点村GEP合计为3.88亿元。根据核算成果,五莲农商银行与13个村签约,共计整村授信1.5亿元,“绿色账本”成功变现。
半年前,也是五莲,在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五莲县委书记武光锋接过了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奖牌。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是五莲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始终不渝践行“两山理论”结出的成果。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依托秀美的绿水青山,五莲县深耕美丽经济,做强生态旅游。全县80%以上的林水项目融入采摘游、民宿游、体育运动等元素,打造出全国最美旅游生态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去年,山东在22个地区开展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五莲县作为山东第一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首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之一,积极开展GEP核算,探索生态资产可计量转化路径。
五莲的故事,在齐鲁大地并不鲜见。山东坚持统筹协调,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融为一体,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动能,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
2021年,山东出台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价体系,GEP正在成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标尺、引领地方未来发展的“绿色指挥棒”。2022年11月,山东首次对外公布山东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情况,为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奠定基础。同年12月印发《山东省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 陆地生态系统(试行)》,解决了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可量化问题,为不断创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生态产业链、生态补偿标准、生态产权交易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山东还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在山东落地生根。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两批EOD模式试点中,山东有5个项目入选,省级试点遴选了11个省级EOD模式试点项目,两级联动建立起了多要素、多领域的综合试点体系。项目总投资60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已为EOD项目解决融资12亿元以上。如今,EOD模式在山东开花结果,形成东部有青岛、烟台、日照,中部有潍坊、滨州等地,西部有德州、枣庄、聊城等地的发展布局。
    重塑环境治理体系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项目在环评报告编制过程中遇到难题怎么办?如今,政府开启的“小灶”正在帮助企业解决环评编制中的难题。
母公司在河南的山东正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青岛落地一个投资30亿元的聚丙烯酰胺项目。项目技术含量高,对周边辐射引领作用好,但由于项目工艺复杂,在落地过程中遇到了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难以确定的难题。“省市线上帮扶会议不到两天时间就明确了污染物排放的执行标准,这样一来就能大大缩短我们环评报告的编制、送审时间,让项目能尽快落地。”企业负责人高振民感叹。
项目上马不能突破“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环评是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山东通过“关口前移”,把原本在环评审批环节中的工作提前,在环评编制过程中就帮助企业把问题解决,由此提高环评审批通过率。2022年,山东全省共审批项目环评1.2万个,涉投资总额1.8万亿元,其中重大项目2024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近年来,山东主动服务重大项目建设,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统筹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全力服务经济平稳运行。
——服务重大项目有新突破。建立2022年环评服务重大项目清单和管理台账,对22大类47小类建设项目实行环评长期豁免管理,试点实行“打捆”审批,开通非“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环保金融项目库,实现入库项目金融机构对接全覆盖,已对入库项目提供授信253.4亿元、发放贷款104.3亿元。
——环评改革工作有新突破。扩大环评“打捆审批”范围;推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对符合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的入园建设项目进一步简化项目环评内容;提前完成温室气体排放国家试点;率先完成可再生能源领域政策环评试点成果;全国16个“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城市,山东有5个,数量全国第一。
——环境问题整改非现场执法新模式有新突破。全面推行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差异化执法,对执法正面清单内企业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动态调整清单,符合条件的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等应纳尽纳。开发智慧监管系统企业服务端,线上审核整改问题31417条,整改审核期由原来1个月左右压缩至3天,压减现场执法3万多次,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获得企业的广泛好评。
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山东的实践和成效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正在成为美丽山东新名片。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mykhb/202306/t20230604_43389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