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普法宣传

【媒体链接】我国成年人自然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8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我国成年人自然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模式研究

  文/刘珞晰 冯秋迪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就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决策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所以,针对生态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环境教育不可或缺。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自然教育从环境教育中衍生而来并与其内涵逐渐接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行业形态。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针对我国自然教育方面的突出问题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后,自然教育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然而,从近年来的实践数据上看,我国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层面开展;从国内外自然教育相关研究对象来看,同样也以中小学生或青少年居多。

  诚然,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未成年人的自然教育亦举足轻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的自然教育是旁枝末节。本文将从成年人自然教育的必要性角度出发,梳理我国现有成年人自然教育模式,并对其他具有可行性的成人自然教育模式进行探究。

  成年人接受自然教育的必要性

  成年人疏解自然缺失症的必要性

  “自然缺失症”是美国记者理查德·洛夫于2005年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名词。它是指人在心理和生理上远离大自然而造成的包括感官使用减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在内的诸多身体和心理疾病。自然缺失不仅限于缺少在户外与自然共处的时间和空间,还包括这些少有的时间和空间被其他事物所取代。调查显示,我国有16.33%的儿童存在自然缺失的倾向,并且10个儿童中至少有一个孩子正在受到自然缺失症的困扰。而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普及的逐步低龄化,这一数字将会逐年上升。自然缺失症可能出现于个人、家庭或社区,而未成年人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等其他周边环境的成年人,因此,未成年人未受到适当自然教育而导致的自然缺失症实际上影射的是其家庭或社区,即成年人群体的自然缺失。根据《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成年人在家务劳动、在家休闲、学习充电、健身、外出休闲娱乐等7项主要活动中,所用时间最多的为在家休闲娱乐,平均一周占8.025小时;相比之下,外出休闲娱乐时间仅为2.385小时。

  自然缺失带来的后果不可忽视。在自然环境中,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的发展是多样化的,而久居室内、很少接触大自然的人群一方面患维生素D缺乏症、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自然缺失也容易使个体在情绪上产生愤怒、焦躁、沮丧等症状。另外,国外也有许多研究表明缺少公园或开放空间与高犯罪率、抑郁及其他都市病相关。自然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其幸福感,从而缓解自然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大量的证据显示人与自然接触的潜在益处,包括缓解长期压力和注意力疲劳等。

  自然教育与传统学科教育相互补充满足成年人终身教育需求

  已有研究表明,自然教育对提升受教育者适应性、审美、认知和交流等能力均有正向的影响。因此,自然教育对传统学科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补充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知识边界的不断拓展,成年人有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需求,而这些终身教育的内容主要为传统学科教育。根据1956年布鲁姆提出的认知分类金字塔理论,认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传统课堂上的学科教育主要依靠听讲、阅读和视听,从记忆、理解入手,最终达到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的高层次学习目标;而自然教育是一门强调“在自然中”的教育,主要从实践探索或独立研究出发,先有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再引导受教育者阅读和了解相关知识,达到记忆和理解的学习目标。由此可见,自然教育恰恰能在学习方式上与传统学科教育互补,因此能够帮助成年人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

  有利于树立成年人决策过程中需要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念。人类对自然造成的消极影响,其根源来自生态意识的缺失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固守。然而,中止和更正这些错误的过程是漫长的,不利影响却是深远的。相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已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做出更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决策。从这一角度来说,生态意识是成年人进行行为决策过程中十分必要的一环。

  另外,生态意识还能推动相关制度革新和产业发展。将生态问题作为一个变量融入各行各业的探索领域,可以从被动影响成年人的决策到推动成年人主动做出相关决策。例如,继1978年环境法治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来,我国的环境立法蓬勃发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上百部法律和行政法规先后出台;从200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再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无不体现着生态意识对决策的积极作用;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针对我国自然教育方面突出问题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后,自然教育在全国铺开:自然教育总校成立,并依托社会资源设立200多个自然教育学校;在环境立法和自然教育得到发展的同时,环境教育立法的呼声也在学术界此起彼伏。

  我国现有成年人自然教育模式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的实践摸索中,三种运作良好的成年人自然教育模式逐渐形成:成年人参与亲子营、自然导览活动和自然讲座。三种模式分别主要针对不同角色或类别的成年人,包括父母、观光客、社区居民、在校大学生等。

  成年人参与亲子营

  成年人可以通过亲子营,与自己的孩子共同接受自然教育。这一已有模式的优点在于:除获得自然知识以外还可以加强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缺点在于:虽然带队导师会因受众调整教育内容,但重点始终是在青少年子女身上,无法对成年人“对症下药”。

  成年人参与的自然导览活动

  成年观光客参与博物馆、农场或自然保护地等相关场所开展的体验与研学活动。博物馆、农场或自然保护地是开展自然教育最为便利的教育环境。在这里,成年人可以获得与学科教育结合的科学和素养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博物教育,例如自然体验、山水摄影、自然游学、农耕体验、生态研学和户外艺术教育等。

  针对成年人的自然讲座

  以社区或以大学自然班为单位的自然讲座也是我国现有自然教育的常见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对教育场所的要求较低,室内、室外均可进行,甚至在疫情期间,线上自然讲座也能让自然教育得以延续。但是,这一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即多数讲座所应用的教育方法本质上是传统课堂的教育方法,主要依靠听讲、阅读和视听。

  成年人自然教育可行模式展望

  高校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在自然中的教育”相关必修课程或通识选修课

  在我国,高校的自然教育主要限于与环境科学相关专业或者与环境科学交叉的课程,即只有“关于自然的教育”和“为了自然的教育”;“在自然中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开展。虽然已经有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开展起“在自然中的教育”项目,但课程并非针对本校学生,而是由本校学生创业,服务当地中小学生。然而,大学生毕业后即将走向社会,有些即将为人父母,即将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自然教育的机会;同时,当代大学生在推进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自然教育时不我待。

  为了满足在校大学生的自然教育需求,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他有利条件开设自然教育相关的必修课或通识选修课。这一模式可以理解为中小学自然课的一种迁移:将受众改为大学生,设计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课程。然而,这一可行性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和理论工作较为薄弱,缺少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等。

  自然教育作为纳入团建社交活动的内容

  在自然教育的普及和认可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后,可以将自然教育活动定位为企事业单位团建社交的具体内容。这样的模式类似素质拓展,有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加强、员工的身心放松,同时兼具自然科普、体验的功效。针对除企业以外的小型亲友团体的活动,包括家庭、朋友聚会甚至相亲,自然教育也可发挥加强凝聚力的作用,让共同参与的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也拉近了与自然的关系。此时,自然教育可以就像相约旅行、约一顿饭、约一次剧本杀或者密室逃脱一样成为人们新的选择。

  将自然教育融入矫正教育

  服刑人员是社会上一类数量不小的特殊群体,他们存在犯罪前科,对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安全构成一定潜在的危险。他们无论是监狱服刑人员还是社区服刑人员,按照法定程序,都需要接受矫正教育,才能最终回归社会。将自然教育融入矫正教育可能对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风险存在显著的降低作用。社会心理学家Haidt于2007年提出了道德基础理论,用于解释人类个体的道德判断源于道德直觉和道德情绪,比如人们经历了某些场景和事实,产生了同情、愤怒或者内疚的道德情绪,从而对这个场景和事实是否道德有了直觉上的判断。敬畏和崇敬也是道德情绪之一,Keltner和Haidt于2003年提到“敬畏”与“崇敬”是一种当个体面对浩大的、超越个体当前认知框架的事物或情境时产生的惊异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通过长期的陶冶和训练,可以内化成为稳定的人格品质,包含谨慎、尊重、谦卑和欣赏等维度的内容。服刑人员善良人格的建立与利他行为的增加以及越轨行为的减少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将自然教育融入矫正教育,通过长期的陶冶与训练,可以逐渐塑造服刑人员功能完善、积极向善的人格品质,进而使其坚定人生信念,激发成长自信,恢复家庭功能,增强个体能力,从而顺利度过矫正期,重新融入社会。

  将自然教育融入矫正教育,契合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理念。目前,国内外均有此类自然教育的尝试:美国北普雷特看守所和当地动物收容所达成了合作,派服刑人员去动物收容所劳动,照顾流浪猫;我国监狱中服刑人员的种植劳作,也存在自然教育的理念。自然教育有可能显著提高矫正教育的成效,降低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风险,同时也降低社会风险,相关实证研究有待深入开展。

  结语

  我国成年人自然教育因当代青少年反映出的上一代甚至上两代人的自然缺失问题暴露其根本上的必要性;因成年人终身教育的需求显现其直接必要性;通过成年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决策地位表明了其受自然教育的间接必要性。未成年人是自然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而针对成年人的自然教育属于补救性质、类似“亡羊补牢”的行为,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未成年人。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警务学院)

  


原文链接:https://sthjt.nmg.gov.cn/zjhb/xcjy_8153/hjjy/202304/t20230425_23025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