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时评

白山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中国“白山样板”

发布时间:2021-08-27 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近些年来,白山市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在理论、实践和制度方面的持续创新,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开创了白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确立的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加快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的发展战略,又为开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本文就白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核和部分关键问题发表管见。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核

  综合国内学界对生态文明所作的研究,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涵盖如下三个层次。

  节约集约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修复层次。人的需求是历史的重要原动力。人的需求是丰富多样和全面的,除了有物质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节约集约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表层。

  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优化空间布局层次。表层问题的解决程度与采用何种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换言之,生态修复,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转型升级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中间层次就涉及到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里,科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化层次。从根本上解决中间层次和科技创新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稳定的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推动生态文明的不断升级,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也是最高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既不是僵化的逐层进行,也不是简单的各层叠加,各层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只有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核才能因地制宜,合理谋划不同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打造美丽中国“白山样板”的优势及存在的难题

  白山打造生态“样板”城市,有着得天独厚、难以复制的优势。

  生态环境优势。山水林田湖是支撑一个地区生态的基本要素。白山“九山半水半分田”,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齐全。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84.1%,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是中国十大生态屏障之一,也是国家首个全幅员森林旅游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本身即是白山的一张耀眼名片。

  长白山特色资源优势。白山市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几乎囊括欧亚大陆所有物种,是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人参、五味子等10种道地中药材产量居全国之首。因此,把白山市打造成吉林省东部的呈现“白山特色、长白山特征、东部特点”的“样板”城市,具有天然优势。

  政策组合优势。从宏观政策看,国家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实施扶贫开发新十年规划,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改善基础条件等,为白山争取政策、争取项目、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我们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使白山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被戴上经济转型试点市、循环经济试点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三顶帽子”的城市,和中国特产名城、中国矿泉城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绿色发展战略优势。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确立了全面建设生态强市的重点任务,新一轮振兴发展开启,将极大地推动白山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按照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的部署,全市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资本,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崛起动力,实现发展高层次的生态文明。

  保障基础优势。《白山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紧紧围绕“绿色转型发展”这条主线,着力突出“生态”和“民生”两个关键,协调推进“四化”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区、国家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的各项举措,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

  尽管优势突出,然而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城市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需举全市之力逐一破解提档升级中不断涌出的难题。

  表层,治理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修复难题。目前此问题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如空气方面,我市清洁能源使用较少,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和油烟等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加之外源性污染输入显著,导致空气质量控制难度日趋加大;再有水环境质量方面,水污染防治形势仍不容乐观。浑江流域出境水质还不稳定,地下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问题、南山垃圾场渗滤液污染问题都未得到彻底解决;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推进缓慢,排污口整治工作任务较重,审批和整治工作职能划转进度不一,遗留问题较多,给整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中层,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难题。此方面的工作可以总结为步履维艰。首先对生态文明系统长远规划还有部分欠缺,如按功能区谋划发展,统筹谋划安排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集聚区、农村居民点等开发边界,划定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边界,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全市动作颇显滞后,增长点和集约效应并未凸显。其次,科技创新导向不够鲜明,经济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全市普遍存在重视科研项目立项,轻视科研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现象,在科技项目谋划、科研经费分配机制、鼓励市场化导向上政策优势不够明显。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规划管理还不到位。

  深层,推进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化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可谓任重道远。因为,一方面,新发展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艰巨性认识不足盲目乐观的情绪。另一方面,制度创新面临较大瓶颈。因为生态文明制度系统性和完备性不够,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如目前正在推进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项国家试点,面临着基础数据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在短期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困难不少。此外,全民参与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还不多,绿色生活方式尚未普及,普遍存在着对外诉求多,自身践行少的突出问题,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

  全面推进白山生态强市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破解生态文明提档升级中的难题,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强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战略任务做了全面部署,笔者认为在实践中仍有几个关乎全局的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生态强市的量化标准问题。关于生态城市的衡量,国内外学者公布了许多评价标准,但关于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界定为生态强市还没有一个定论。实事求是地讲,用一些硬性标准来检测城市生态质量是否提高,以改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十分必要。但也需注意,不能简单的利用标准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否则就会导致各个地区不顾自己条件,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城市生态建设表象水平,造成浪费,因此在推进生态强市过程中应慎重对待量化标准。

  生态强市的软环境建设问题。城市的“可见”因素(如环境、建筑等)比较直观,于是,城市管理者们比较热衷于对其进行建设和宣传。事实上,诸如经济自由度、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机构的态度等这些城市“不可见”的软环境,某种意义上要远比硬件更能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宜居城市的塑造。要想创建舒适宜人的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以实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强市的人文关怀问题。生态不仅涵盖自然生态,也涵盖人文生态。生态强市过程中良好的“人文生态”必不可缺。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与出台,不能因群体而有差异。也就是说城市中的不同群体,要能真切地感受到福祉与公平正义。因此,必须让城市在文化反思和自省中,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培育出全新的城市人文精神,形成优良的人文生态,获取打造“白山样板”的必备条件。

  生态强市的“红+绿”高地打造问题。白山市堪称一座“红色”的城市,长白山革命史内涵丰富且意义特别,由此形成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国家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十分耀眼。同时,白山独特的生态优势,尤其是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大服务、大文化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的创建,“绿色”必将十分抢眼。因此,应举全市合力,让“红色”文化融入和引领绿色发展,让绿色映衬“红色”更红,绿色长青,笔者以为这是打造“白山样板”的高效路径。

  生态强市的话语优势问题。没有话语优势,无从谈“样板”。如何增强话语优势?白山应结合本地实际诠释全国生态文明实践,善于提出问题,拿出白山见解,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是传播白山、推介白山,增强白山生态文明话语优势的必由之路。先进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化打造等方面已有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做深做透“两山论”、“美丽乡村”、“生态+”理论研究,指导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白山生态文明加速提档,这样,才能早日使美丽中国“白山样板”由蓝图变成现实。


原文链接:http://sthjt.jl.gov.cn/zwzx/qshb/202108/t20210827_8199085.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