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普法宣传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好家风故事展示

发布时间:2021-03-13 来源: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10037名环保人背后,站着几万个家庭。正如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波在新年献词中指出的那样:正是无数个家庭的默默奉献,正是父母、妻子、丈夫、儿女的理解和支持,才给了环保人一往无前的勇气!

      近期,生态环境厅举行了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好家风故事评选,元宵将至,我们为大家分享其中两个好家风故事。


好家风一| 七枚弹片的故事

  

      打眼一看这张图,似乎就是平平无奇的七颗“小石子”,但于我而言,它却是家风、是信仰、是力量,因为这七颗 “小石子” ,是一位共产党老军人火化后骨灰中取出的弹片!这位老军人就是我的外公。这七枚弹片,只是在不同战斗中刺入外公体内百余块弹片中的一部分,它们折磨了老人数十年。作为宣教政研处2019年刚刚到厅里的一名军队转业干部,我想给大家讲讲这七枚弹片的故事,也是我的家风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外公就是我作为共产党员的引路人。他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形象,整日里伺候着他小院里种的菜和养的鸡,这让我怎么也无法将他和一位战斗英雄联系起来。直到我懂事后才知道,他是129师的一名八路军老兵,参加过淮海战役碾庄战斗、渡江战役、解放成都、西南剿匪等,特别是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91团的一名连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

      没错,他就是著名电影《上甘岭》中张连长的原型之一。

      我的外公,他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的成长、他的信仰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外公是1926年生,河南省延津县人,1942年,16岁的他遭遇了河南大饥荒,只能举家西上太行山逃荒,在路上外公的弟弟因饥寒交迫病死。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呈现的千百万河南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场景,就是我外公一家人的真实写照。到了山西省襄垣县后,外公也仅能在饭店打长工勉强维持生计,更因为是外地逃荒来的,时常还会受到各种欺压,生活十分艰辛。

      当时八路军129师陈锡联385旅的一个团驻地就在襄垣县,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外公说,如果参军入伍,家属就能分到田,虽说当兵打仗有危险,但至少家人可以靠种地活下去。怀揣着这样最原始、最朴素的愿望,外公加入了八路军。家里分到了土地,一家人终于不用为活着发愁了,外公还额外有了机会在部队学到了知识,识了字。他说:“我这时候才真切地认识到了党的一心为民、官兵一致,认识到了党的朴实作风、政治清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的为人民谋解放的政党。”

      从此外公有了政治追求,他想和党一起,让更多的穷人不为生计发愁,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勤勤恳恳的外公,加上踏实肯干、敢打能拼,顺利在部队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成长为了战斗骨干。外公说,当年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党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图片里的七枚弹片就是外公作为党员骨干的“特权”,就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陈岩石讲的一样,那个时候只有党员才能有带着炸药包炸碉堡的“特权”。

      淮海战役时,外公是一名排长,作为最基层的干部,作战时必须率先垂范。碾庄战斗结束后,外公虽然身负重伤,但却是他所在连队唯一幸存的排长,可见当时我们党基层的党员干部个个都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后来在解放成都战役时,他再次因为掩护战友被迫击炮击中险些丧命。对于战斗,外公不愿多讲,每每提起也多是沉默。很多事情都是我到军队院校学习时在军史里得知的。但我明白,他身体里这数百块弹片,就是外公作为共产党员一次次率先垂范的“特权”。 

  

      外公时常告诉我,作为党员干部就必须不畏艰险,越是困难越是向前。上甘岭战役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着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疯狂倾泻了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见,炮兵火力密度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而外公当时所带的连队属于加强连,战前共有指战员203人,战后仅幸存13人。当时作战任务完成后外公本可以撤出战斗进行轮换,但他向上级要求,作为指挥员熟悉阵地情况可以为后续部队提供帮助,这样他又继续在坑道里坚守了一个星期,最终不幸再次负伤才退出了战斗。我明白,这些弹片,就是外公作为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特权”。

      如今外公身归大地,这些精钢制成的弹片在高温的淬炼后,已经难以分辨哪一块是日本制造、哪一块是美国制造、哪一块是国民党制造,它们中的大部分深深嵌入了外公的骨骼,随着他老人家的生命燃烧,它们将带着英雄的体温、意志和灵魂,结晶他一生虔诚的荣光,永远给我指引。 

      每当回忆起外公,我就会想,当年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都能够凭借着落后的武器装备,在朝鲜战场上打败美国人,那么今天的中国如此繁荣富强,又有谁能够阻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毛主席曾说:“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种“气”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千千万万个像我外公一样的共产党人,汇集成的信仰的力量,它是一种精神气,是共产党人特有的气质,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无限坚定。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初心就是来自于我外公给我留下的这些弹片,它们是老人留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时我因为受家庭影响,决定携笔从戎到部队工作,但没有想到在部队训练时,我出了点意外伤了跟腱,不得不离开热爱的军营,于是我选择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其实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就是环境科学,所以我虽然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一名新兵,但我还能重新捡回我的专业,我也一定会继续继承家风,继承外公的精神,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牢记初心使命,争当生态环保铁军,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作者系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政策研究处李松岭。原文标题《七枚弹片——我的家风故事》,获评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好家风故事。)

   

好家风二| 三条丝巾的故事

      我是农村娃娃,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家规却很严。

      回忆儿时,最喜欢纳凉的夏夜,一张竹席铺在院坝中央,一家人围坐在上面谈天说笑。这时,父母总爱做三件事:或一遍遍地讲述他们小时候的穷苦经历,一家人“忆苦思甜”;或反反复复地教我们唱红歌、背毛主席语录,教导我们永记党恩;再者便是用邻居或邻村的某某人做正反教材,训诫我们“做人要有骨气,懂得知耻守廉;谋事要有底气,做到勤劳尽责;对人要有和气,守住善良宽厚。”现在想来,那无数个晴朗夏夜,应算作是我人生的启蒙课吧。

      “启蒙课”外,人还要经历一些事,才会真正的成长。

      那是除夕前一天,邻家姐姐正向伙伴们炫耀一条嫩绿色的丝巾——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算得上稀罕时髦的物件,我和妹妹也是羡慕地围着人家瞧了半天,妹妹还用手去摸了一下,却惹得那位姐姐不高兴地走开了。

      第二天是除夕,天刚微亮,爸爸便背着妹妹,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一只大红公鸡,赶集去了,说卖了公鸡给我和妹妹买漂亮丝巾,我们立马就欢呼着蹦跶起来了。我是后来才得知,这是家中唯一一只大公鸡,本是准备在除夕这天宰杀祭祖的。

      记得那天街上人特别多,我们费了好大力气才挤到卖丝巾的服饰摊前。清晰地记得,那天我选了最喜欢的天蓝色,妹妹选的橙红色。

      一家人高高兴兴吃过团年饭后,妈妈把我和妹妹叫到跟前,整理了一下我们脖子上新买的丝巾,然后拉着我们的手,说:“娃娃呀,咱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骨气,人穷志不能短,任何时候都不要做让人戳脊梁骨的事!更要有廉耻之心,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不要眼红,不能伸手,更不能去碰!

      “想要什么,现在跟爸妈伸手,长大了凭个人本事正大光明地去挣。爸妈没读几天书,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也刨不出金娃娃来。所以,你们要努力学习,咱家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们上学的。长大了,你们有能力养活自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喜欢的东西,那爸妈的责任就算是尽到了。”

      虽然当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番话,但从母亲严肃的表情和沉重的语气,我知道我和妹妹犯错了。所以,这么多年一直都不敢也不能忘啊!

      时光如梭,一晃快四十年过去了,双亲已年迈,女儿渐成年。但“知耻守廉,勤俭尽责”的家风家训却沉淀了下来。在我办公桌全家福摆件上,女儿写下了这样一段“廉情寄语”:“老爸,常吃清淡饭,保身又保名;常做清爽事,安理又安心;常处清正人,护友又护亲。”

      有家人的支持与陪伴、提醒与监督,我内心无比安宁踏实。

      (作者系内江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代清东。原文标题《家,成长的沃土》,获评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好家风故事。)

  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好家风故事名单

   1.《家风蕴藏于我点滴成长之中——女儿眼中的家风》              德阳市生态环境局       张晓青

  2.《勤俭孝善,我的家风》                                      绵阳市三台生态环境局   刘  东

  3.《勤俭节约的作风永远不能丢》                                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张厚美

  4.《是背后家的温暖,让我在生态环保岗位上尽情挥洒青春与汗水》  遂宁市蓬溪生态环境局   熊艳秋

  5.《家,成长的沃土》                                          内江市生态环境局       代清东

  6.《一张尘封的结婚证》                                        宜宾市翠屏生态环境局   江  华

  7.《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                      甘孜州生态环境局       陈  熠

  8.《我的家风故事——发扬重视教育的家风》                      凉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何明杰

  9.《七枚弹片——我的家风故事》                                宣传教育与政策研究处   李松岭

  10.《我的家风故事》                                           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廖蔚宇

  


原文链接:http://sthjt.sc.gov.cn/sthjt/c103988/2021/2/25/ecb443ea5fdd4a7ab382305128c44bd4.s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