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视点

昔日废弃矿山 今成“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20-08-18 来源: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以前我们这里附近的田地非常荒芜、寸草不生。修复治理后,山体复绿了,交通出行都有了水泥路,特别方便。种植的农作物不会再出现减产或少产的情况了,我家里种植了百香果、猕猴桃等特色水果,长势都不错,挂果率都高,看着特别喜人。”寻乌县文峰乡的村民谢立新感慨矿山修复后的变化。

  赣州素有“稀土王国”的美誉,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中重稀土资源生产和加工应用基地之一,但长期无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流域污染,生态环境恶化。2016年以来,赣州借力中央环保督察,化压力为动力,积极作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矿山治理,其中,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了南方稀土废弃矿山治理示范样板和生命共同体理念践行基地。

  全市力推稀土开采污染治理

  赣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稀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把稀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工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督查,经常性对稀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批示,建立定期会商、调度通报、流动现场会、专报、约谈等制度。2016年至今投入19亿元修复92.78平方公里、1590个矿点,投入2.7亿元建设7座尾水处理站,投入4千万元改造149个车间,研发并试验推广无铵开采提取新工艺,从源头上根本解决氨氮污染问题。

  探索新模式修复开采“创伤”

  赣州市积极探索新治理模式,编制《赣州市稀土开采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规划》作为行动指南,扎实推进治理,彻底解决稀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全市对1590个废弃稀土矿点进行逐一调查摸排,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和需治理面积调查报告;对稀土矿区氨氮污染问题,编制了评估报告和优化方案;对所有稀土车间(含启动过生产的和未启动过生产的)全面排查,并制定分类整改措施。根据调查情况,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

  “变废为园”促进经济发展

  龙南、定南、安远、寻乌、大余等5个县将城镇近郊的7.31平方公里废弃稀土矿山通过改造成工业园区,解决了工业用地指标,美化了环境,引进了企业,扩大了投资,促进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实施生态修复,将其他矿山全部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废弃稀土矿区治理新模式,形成了“林(果)-草-渔(牧)”“猪-沼-林(果)”等多种具有赣南特色的“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三同治”等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模式。

  寻乌县“变荒为电”,建设35兆瓦光伏发电站,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黄沙稀土矿三车间转型为80亩蓝莓产业种植基地。全市在昔日的废弃稀土矿山上种植油茶、百香果等经济林果3000多亩,打造脐橙特色小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果业转型升级。

  赣州精心打造“中国稀金谷”,筹建中科院稀土研究院,大力引进稀土精深加工和后端应用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以前都是外出打零工,家庭生活极度困难,是贫困户,自从村里环境治理好后,我返乡开始养殖蜜蜂,目前养殖规模达到200多桶,连续三年我家的蜂蜜收入均达10万有余,家里也早已脱贫摘帽,走向小康致富路。”寻乌县文峰乡村民钟世展激动地说道。

  寻乌县文峰乡探索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的治理模式,实现复绿14000多亩,水体氨氮含量削减89.76%。文峰乡柯树塘矿山旧址建设了光伏电站,因地制宜种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并将治理工作与美丽乡村、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山地自行车等文旅项目相结合,成功将“生态包袱”转化为“金山银山”。

  赣州市因地制宜,深入调查、精心规划、精准施治,废弃稀土矿区生态得到全面修复,曾经的江南荒漠重现绿水青山,基本解决了困扰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创造了废弃矿山变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赣南样板”。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doc/2020/08/17/135767.s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