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湟水河:水城相依入画来——青海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0-07-21 来源: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聚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本报从今日起,将聚焦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成就,以系列报道展现青海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主动作为,让青海探索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时代“奋进曲”更加响亮。

  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巴哈图山蜿蜒前行,一滴滴汇聚的雪山融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在流经草原、山川后冲刷出适宜人类居住的谷地,养育了青海全境60%以上的人口,这条被誉为青海人民母亲河的湟水河,这条承载历史又见证发展的河流,在三江之源的怀抱中,如慈母般抚育了湟水两岸的河湟儿女、孕育了灿烂的河湟文化。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在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中,既要守护好三江源头,还要守护好黄河的重要支流,让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湟水河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坐标,充分体现青海人民的“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让湟水河满载着青海人民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涓涓向东、源远流长。

  奏响湟水河治理“三部曲”

  在青海,湟水河以宽广的胸襟拥抱着流域内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全省一半多人口。曾经,人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城市发展骨架的拉升,粗放式发展未能让一块“蛋糕”实现均衡分配,非法采砂、污水直排,无序开发利用使得湟水河水量日益下降,昔日的湟水河不堪人类发展重负,变成了“黄水河”,一时间让“黄水河”变清成为了多少青海人的期盼和向往。

  湟水河生态质量的变化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作为一条承载重要发展意义的生态河流,实施湟水河系统性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群众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2009年我省全面打响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启了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绿色发展新征程。2011年,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承诺,提出了推行污染物“全收集、全处理、全测控”的目标要求。

  承诺声声入耳,行动铿锵有力。最严格的源头防控、最有效的工程处理、最强硬的综合监管,全力攻坚“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理念上”的症结……我省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湟水河由单一治理向综合系统治理转变,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动湟水河污染治理。

  多年来,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采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层层推进”的措施,从针对城市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率低和河道乱采、垃圾乱倒等问题,到针对污水处理设施欠缺、处理能力低、标准低的瓶颈问题,再到针对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弱、缺水性污染突出的问题,先后排查并整治排污口、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及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河道生态修复和中水回用等工程,奏响湟水河综合治理“三部曲”,推动湟水河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现如今,西宁北山美丽园成为了很多市民休闲游憩的目的地之一,鲜花、绿树、清水成为了城市美景的构成元素。老西宁人都知道,这里曾经还是北山危岩体易发区,也是西宁城内脏、乱、差的代表地,不仅影响着城市景观,更对湟水河生态保护潜藏着隐患。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先后几年的建设和打造中,这里迎来了“蝶变”。

  不仅有西宁北山美丽园,园博园也即将迎来开放。当一点点的改变串联起今日湟水河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环境,“黄水河”再度变清的背后承载着多少人的智慧与艰辛。今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湟水河终于回到了最初的模样,一处处亮眼的景观让单一的河道成为了扮靓河湟谷地的亮眼风景,“重生”的湟水河出落得更加美丽妖娆。

  数据显示,目前湟水河流域干支和主要流水环境功能目标达标率为100%,28个监测断面中,优良水质占比达92.9%,水质总体状况优,出省境民和桥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且Ⅲ类及以上水质占比稳步提升。

  因河而生的湿地公园

  伴着7月的柔风,走进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落日的余晖洒向清盈的水面,摇曳的芦苇荡里不时传出几声清脆的鸟鸣,岸上的行人感触着水清景美的惬意,孩童们嬉戏的笑声在山水间增添了几分轻盈。

  不仅是在宁湖湿地,湟水河道上一处处湿地景观把湟水河装扮成了一条绿色廊道。无论从湟水桥上向东张望,还是从民和桥上向西凝视,一处处湿地景观造就出青海人最普惠的生态幸福。

  水涵养着湿地,而湿地净化水质,两者相辅相成。现如今,作为我省着力打造的生态景观,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成为了湟水河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的“助力剂”,更是省会西宁的一处亮丽景观,从空中向下俯瞰,那充满生机的绿色填满了视线,生机盎然。

  近年来,我省在西宁市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湿地公园面积从508.7公顷增长为599.06公顷,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74.57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2.53%,湿地公园正成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2018年12月29日,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几年来,我省多措并举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完成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体系,建成开放全省第一家湿地科普馆,实施湟水湿地恢复工程等,保护和恢复以河流和湖泊为主的湿地生态区,同时新建鸟类“生境岛”30多处。

  目前,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分布有野生植物33科82属103种,湿地鸟类高达62种,猛禽9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省级保护动物10种。

  这幅美好的生态和谐画卷或许在十年前还只是期盼,但就在今天,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中,蓝图愿景终于成为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绿色耀眼的景观河

  “高原水城、夏都花园、文化走廊”,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名副其实。从开园至今,一直是众多青海人打卡的“网红地”。山、水、城在这里交融共生,由远及近,山脉、大地、河流连接成城市中一颗闪亮的明珠,静静诉说着湟水谷地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走进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绿树成荫、流水潺潺、游人如织,当我们在这里享受休闲之时,是否还记得曾经的模样:民房错落的村庄、自然形成的河道,还要满足城市发展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需要。

  作为湟水河的一级支流,对北川河实施系统治理迫在眉睫。2012年,西宁市开始规划北川河核心区生态水系及城市开发建设,结合多年治河经验,并聘请专业的技术团队,开始了将“生态水系治理、水综合管理及城市开发”融为一体的规划编制工作。

  始终把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摆在工作首位,在生态河道建设中充分考虑水质改善和自然河岸恢复的思路,扩大河床断面面积,形成大面积的水面湿地,并适当变化原有的水力坡度,形成生态河道与湿地湖泊相结合的连续生态水面。同时,在生态河岸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恢复了较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实现了“水综合管理”。

  据了解,北川河核心段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化设计建设理念统筹考虑,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和自然湿地净化,使得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大于等于70%,构成多形态、丰富的水系格局,实现北川河“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清水盈盈、鸟鸣婉转、岸绿景美正是对此时湟水河最好的描述。当7月的暖阳洒向古城西宁,当人们行游或休憩的脚步停留在湟水河畔,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正诉说着历史的悠久,也传递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态环境的幸福向往。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