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民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底色最温暖亮色

发布时间:2020-07-21 来源: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作者:佚名

  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提出,要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城市中每个人息息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人民城市建设的成色。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如何体现和助力人民城市建设发展?如何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好上海“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2020年7月9日,一场专家座谈会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来自上海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紧扣热点问题,建言献策。

  

  要在“获得感”上多做文章

  

  “人民城市为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新时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体现人本精神。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建议,生态环境保护要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尤其是要在“获得感”上多做文章。

  

  2017年以来,上海全社会在环保方面年均投入超过1000亿元。2019年,上海环保投入资金约1079.25亿元,相当于同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8%。

  

  “上海生态环境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现在许多数据上,但具体有何功效?比如一片绿地一年能够减少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此,市民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俞立中表示,应当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感受度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发展的标准化数据转变成市民的切身感受。同时,通过比较,看到“获得感”不足之处有哪些,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和保护措施。

  

  美国肯恩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徐艇表示,纽约的各类市政设施运行数据大部分都是在线发布,包括污水、排水设施等环境质量和城市建筑能耗数据,建议上海要加快推进“智慧监测管控体系”建设,一方面便于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开放数据,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共治。

  

  充分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也是“获得感”的重要源泉。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上海为自己确定了“五个人人”的城市努力方向。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建议,对应“五个人人”,上海生态环境发展要提高“五个感”:成就感、参与感、品质感、服务感、归属感。

  

  其中,参与感就是鼓励人人都能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诸大建表示,要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关键要改革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行业部门的单兵作战转向全社会参与的全民运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大机制协同共振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助推型”工具激活社会共治

  

  鼓励公众共治,理念和方法要创新。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规划的确立,不应只由规划编制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讨论定下来,而是要坚持问计于民,看看群众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指标确定以后,再解释成群众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回到群众中去,接受群众的评议。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表示,以往传统生态环境治理过于依赖政府部门,主要有三种工具:通过行政命令管住污染行为的“大棒”、通过市场手段强化环保行为的“胡萝卜”、通过宣教告知环保行为的“喇叭”。

  

  吴建南强调,超大型城市应高度重视“助推型”政策工具的设计,即通过巧妙细节设计和看似不经意的举措,在保留公众选择自由的同时,使公众行为选择发生预期变化。以日常生活的用水、用电为例,以往采用阶梯价格方式限制资源消耗,但由于按月统计,居民对消耗量并不敏感,缺乏节约动机。如果能够实时显示家庭能耗并借助手机APP定时推送相关信息,居民就能及时调整行动,提高环保意愿。本质上,这项工作并不会改变原有政策设计,却能让老百姓从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

  

  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表示,生态环境的多元共治,要有便捷的参与渠道。她建议,围绕“一网统管”“放管服”,提升上海环境治理体系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界面和服务内容,服务个人和企业。

  

  高品质生态产品应人皆有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一项公共产品,生态环境也要日益注重公平性和品质。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环境质量是否达标,未来,优质生态环境能否人皆有之,是一项挑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杨凯指出,“十四五”期间,上海的生态环境发展将从“数量达标”向质量、功能达标转变,更多关注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需求的生态环境发展,能赢得更多满足感和获得感。

  

  以上海河道整治为例,20多年来,整治重心从干流逐渐扩展到“毛细血管”,从中心城区扩展到郊区乡村的宅前屋后,这就是上海生态环境发展日益注重公平性和品质的体现。

  

  重大环保工程固然发挥了强大的治理效果,但市民家门口的生态环境“微基建”也不能忽视。诸大建表示,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的贯通、小区周边的口袋公园,都是对过去生态“短板”的改善和突破,它们就在市民身边,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城市品质。

  

  生态环境建设要为人民城市做出新贡献,就要通过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人们的归属感。“过去的城市发展逻辑是产业集聚人才,现在要倒过来。”诸大建表示,新一轮城市的转型发展,是“以人聚产”。环境好的地方有人才吸引力,因此有宜居和生活的归属感;环境好的地方有新经济,因此有投资和创业的归属感;环境好的地方有好风景,因此有旅游休闲和商务活动的归属感。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民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民声网 hbjd.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